印度再減息落藥 環球不確定凸顯

印度宣布減息四分之一厘,是九個月來首度減息,又將銀行業現金佔存款比率降至百分之四。這套放水組合動作,如果說前者在市場意料之內,那麼後者則在市場意料之外,由於印度央行亦調降了經濟增長預測,顯示政策組合在於着手寬鬆,是試圖撐住下滑的經濟。九個月前,當地曾一舉劈息半厘,寬鬆的藥力半年後衰竭,反映經濟內患深重,病症一發非一兩劑藥可愈。

作為金磚國之一的印度,可謂與另一個金磚國——中國同病相憐,彼此的內患十分相似,病症發作只在於有先後而已。印度央行的政策目標,是校準量化寬鬆政策,以實現增長與通脹的動態平衡。這目標能與中國的情況對應,因為中國也是正陷於增長停滯、通脹看漲的滯脹式經濟中,在實行寬鬆政策催化下,中國雖然穩住了經濟下行勢頭,但並未扭轉滯脹形態,印度經歷的可能是同樣的進程。

這是因為兩國經濟某種程度的同質,例如由製造業投資帶動的高增長,而兩國遭遇着同樣的經濟際遇,即不利的國際商業生態。不妨先睇增長停滯是怎麼來的,那是因為金融危機後,環球需求的萎縮,使以製造業出口維持增長的經濟體,陷於出口不濟產能過剩,而導致經濟下滑。這情況短期內不會扭轉,是經濟增長一時半刻無法改觀的底因。

與此同時,全球進入量寬新里程,新一波量寬以蔓延至遍及新興經濟體為標誌。美、歐、日這些對國際貨幣最有影響力的經濟體,已先後進入無限印鈔境界,情況波及大型的新興經濟體,像中國、印度亦勢必進入被動印鈔的新階段,全球將水浸可想而知,通脹看漲的根本原因正在於此。印度央行所說的「動態平衡」,即是在通脹未成當頭威脅時,政策先照顧保增長的需要;而當通脹威脅降臨時,政策遂以遏通脹為先。

印度現在處於前一種情勢,與中國前一段的情勢,不是正好相似嗎?然而,後一種情勢出現有其必然性,沒僥倖可言。通脹要來,儘管不存在經濟增長的周期推動,但由資產價格及商品價格漲價,內外交攻而催谷的通脹,必對經濟更具殺傷力。這種情勢的存在,無形中勾畫了政策「動態平衡」的前景,說是「動態平衡」就是政策波動,亦會引發經濟或資本市場波動的風險。

不難發現,印度央行九個月前夠膽劈息半厘,現在只是小幅降息四分之一厘,就是變得審慎的表現。國際環境愈不確定,貨幣政策的效果就愈發不確定,政策取態審慎步步為營,就是穩妥做法。回看中國亦是同樣取態,為甚麼市場寄望的大幅寬鬆遲遲不至,就是央行謀定後動,因為經濟動力源自需求,未見需求釋放,落重手政策催谷只會弊大於利。中印皆如是。

印度、中國,以至所有金磚國及新興經濟體,雖然保有較高的經濟增速,但很明顯已一定程度失去貨幣政策的主導權,進入備受發達國影響、波動風險增加這樣一個不確定的新時期。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還是傷痕纍纍的主要發達國,正是環球經濟的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