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股全流通試點推行 港須校正焦點

本港股市去年痛失坐擁三年的新股集資(IPO)冠軍寶座,三甲不入,排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納斯達克市場及東京證券交易所之後,雖然全球金融市場尚未完全回復正常,歐美債務問題依然觸動投資者的敏感神經,不過種種迹象顯示,今年港股IPO市場應可吐氣揚眉,有力躋身三甲,甚至再度摘冠。

早前中國證監會已表示,鑑於內地多達八百家企業排隊申請上市,有關監管部門在機制上及人力上均無法應付,為免審批申請積壓太久,計劃降低企業赴港上市門檻,希望透過本港股市可發揮分流作用。

另外,中證監亦研究准許內地企業以H股全流通形式來港上市,打破一向以來採取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並存的做法,相信對吸引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可發揮頗大助力。

坦白說,H股全流通並非新事物,中證監研究這課題已長逾十年,而且內地四大國有銀行之一的建設銀行,在○五年來港上市時,也是採用H股全流通的方式進行,取得一定成績。只可惜建行在H股全流通開了先例後,也許是由於設定的禁售期較長,也許是其他未公開的原因,未能令往後接踵上市的內地企業爭相效法,H股全流通的開放步伐亦點到即止。

中證監今次舊事重提,一方面除了配合本身想疏導內地企業申請上市的積壓問題,相信亦與希望完成整個H股上市的改革有關。H股上市改革主要分為四個層面,包括取消來港上市最低門檻的「456」條款、減少呈交申請上市文件數目至十三份、取消對同業競爭的審批諮詢以及H股全流通。顯而易見,在上述各項改革中,僅餘H股全流通未見具體細節。

對本港市場而言,內地若落實推進H股全流通,可說是倒履相迎,港股受益匪淺,以目前本港股市流通股市值約二十萬億元計,另有約十一萬億元市值是屬於非流通股份,因此在計算市值時不計算在內,若這批非流通股全數轉為流通股,港股市值即時可大幅上升至逾三十萬億水平,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總市值的證券市場,無論在爭取國際投資資金,抑或招攬國內外企業來港掛牌,都顯得更具實力。

問題是這些變化在理論層面令人產生無限憧憬,但在實際執行時必須非常小心,否則容易好事變壞事。正如不少業界人士指出,讓所有在中國境內外掛牌的內地企業股份自由買賣,再不分甚麼流通股及非流通股,是內地證券市場發展的終極目標,本港H股全流通只是這個終極目標的其中一站。

鑑於很多內地的大型企業已相繼在內地及包括本港在內的海外市場掛牌,且是不少主要股市指數的成分股,也是國際資金的投資對象,在轉變過程中必須確保不影響現時不同投資者的利益,也不會引起市場混亂才可,中證監以新股上市作試點是較務實的做法,港交所的着眼點不宜只局限於爭取生意,更應協助內地股市有秩序和有效率地完成這個轉變,其所帶來的長遠益處必會更大和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