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FDI六連跌 不樂觀亦未悲觀

國家商務部數據顯示,內地今年首十一個月,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及實際使用外資(FDI)金額「雙降」,其中十一月份FDI按年減少百分之五點四,降幅明顯大於十月的僅百分之零點二四,為連續六個月下降。對於這情況,商務部自有化憂為喜的解讀,但無論如何解讀,都不能掩飾FDI大勢在變,大體上不再樂觀、未至悲觀是當前的寫照。

變的緣起可以說內外交纏比較複雜,擇其要者可分述如下:

唱空中國,是近年來的新動態。同以往全球異口同聲唱好中國相比,是重大逆轉,應該說唱空中國並非憑空而來,因為中國高增長事實無以為繼,同時當局宣稱主動引導經濟增速放慢,以便關注結構調整,使唱空中國有根有據。從現實效應看,唱空中國之中有做空,而非光唱不做,FDI六連降凸顯了外資坐言起行的實證。

各國再工業化,外企紛撤回本土。全球性的需求萎縮,各國為應對當地失業的嚴峻局面,爭先恐後招攬本國海外製造業工企回歸。中國早前是世界工廠,最多外資製造業工企落腳,自然也就成為撤企撤資的「重災區」,即使不撤留在中國也是產業投資門路有限,競爭激化以致「無啖好食」,數據反映內地製造業FDI降,而服務業FDI升,正好對應這種變化。

政策效應,產業成本釀重大變化。此前實施外商國民待遇,結束了引資年代的種種優惠,其後年內首先是勞工薪酬強制性大幅提升,失去廉價優勢;再者人民幣延續升值之旅,逐步降低製造業的競爭優勢,都成為撤企撤資的誘因。而且情勢還在演進,即薪酬提升與人民幣升值未有完結的迹象,亦即營商優勢未可看好。

全球貿易戰,是外企被「迫遷」殺着。近年的貿易摩擦主要針對被稱「世界工廠」的中國,貨品原產地成為生產者的重要考慮,因為避貿戰之禍,不獨外商被迫撤離內地,許多內地出口商也為此將生產線移至出口地。因此,毋須敵意地理解外商撤資行動,商業遊戲規則表明,內地如能安穩賺到錢,外商必是趕也不走的。

中日交惡,未必觸發日商撤資。釣魚島引爆內地示威潮時期,曾有日商撤資的報道,或者亦有實際行動,但內地數據顯示,美日等外資主要來源國投資保持增長,日資同比的投資增長更達百分之十一點三。日商撤資講得最兇的是汽車企業,但日本車企根本無法捨棄中國市場,其所謂撤資只是調整布局或轉換形式而已。

內地不諱言外商投資形勢嚴峻。以往觀點認為,外商投資中國旨在謀其市場,現在有所變化,中國製造業堪稱強項,外商要避其鋒芒可以理解,故此外商對華投資轉打服務業。數據顯示,城市公交(增逾二十四倍)、電訊和訊息傳輸(增逾十一倍)、管道運輸(增逾七倍)行業投入的增幅統計,儘管可能關乎基數較低,但勢頭之強勁仍可見,終究顯示外商投資熱點轉移,仍在乎謀其市場。事實上,論投資中國仍是跨國公司的首選地,隨着經濟增長見底,若能保住持續健康發展,FDI還是有望止住跌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