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價新高重現 樓市破招再飆

過去的周六日,二手樓成交再冒起,一方面私樓反價及破頂成交重現,另一方面新界居屋綠、白表成交締出新高的不在少數。市況顯示,對於政府遏樓的最辣招數,買賣雙方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蟄伏觀望後,正重新振作投入市場,亦顯示了這一輪辣招再被突破,面臨着失去效力,樓市突破辣招後再度飆升的現實。辣招被破的契機是美聯儲新一輪量化寬鬆(QE4),潛在原因還是歸結於供應匱乏。

政府推出辣招後,買賣確曾蟄伏觀望,成交相當淡靜,這時地產代理大叫「冰河時期」降臨,甚至有的代理行已啟動縮舖裁員,一些官員也難掩沾喜,對外表示遏樓已見效,事實證明是又一次誤判市勢。估計導致誤判的原因有二,一是低估了熱錢流入的效應;二是低估了辣招的負面效應。

近期熱錢持續流入本港,金管局先後啟動了數以千億元計的干預,熱錢是否流入物業市場,暫時無從查證。即使流入的熱錢不至於炒賣物業,但肯定會強化通脹的預期,從而強化置業的意欲。住宅的潛在買方已無耐性等待供應增加令樓價降下來才入市,與此同時,物業炒家也未遠離市場收手另待機會,其資金轉向不為辣招涵蓋的商業物業及車位等。換言之,辣招並未能將資金逐離樓市,對此有失判斷將低估了需求。

政府出招也不能光看正面效應,也要看負面效應。正面效應看似增加了炒賣難度,但負面效應是每次出招,都令一批業主持貨觀望,造成二手供應的縮減,而事後證明業主囤貨是對的。正如額外印花稅夠期,放售物業扣稅後仍賺錢,這個前車可鑑,加強版額外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推出不久,已出現多宗無懼繳稅的成交,按樓價走勢,囤貨到稅期屆滿仍可能獲利。賣方早出貨、遲出貨根本無憂,倒是市場供應更形缺乏,令樓價總會跑贏政策,看起來政府出招的負面效應,往往強於正面效應。

當前樓價再現飆升,成為又一次對辣招的否定。樓市比一、兩年前更為嚴峻,因為一方面住宅的價格,不論豪宅還是細價樓已一再破頂,細價樓都成了奢侈品;另一方面住宅以外的物業也爆發升浪,衝破了天花板。在效果上,樓市現狀已造成了民生負擔與營商成本雙重問題,成為政府管治的政治問題,就民生負擔而言,高樓價與貴租金侵蝕市民收入、打壓消費能力;就營商成本而言,不但可能轉嫁予市民,亦影響到吸引投資,甚至削弱本港金融地位。高樓價與貴租金,成為打造安居樂業民生目標的攔路虎。

更現實的問題是,政府在辣招之後,還有招數或是黔驢技窮?官員對外表示在必要時還有招數,但到了加強版額外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這一步,財稅手段顯然已用得較盡了,不但已惹起過分干預的非議,而且也與樓市發展產生利益衝突,發展商、代理行及業主不同市場參與者,不同利益需要平衡,但合理地平衡難度甚大。政府還有見效的招數之說,只恐怕誇口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