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湧入投資錯配 齋發警報未算盡責

熱錢源源不斷流入本港,捧升港元匯價,金融管理局作為聯繫匯率守護者,只能來者不拒,不斷接招。自今年十月下旬重啟干預機制後,金管局迄今已進行十八次市場干預行動,共向市場沽出約六百億港元資金,及買入等值美元,令港元回落至設定的七點七五強方兌換保證水平。

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承認,現時經濟情況並不正常,估計外資流入本港將持續一段時間,又明言本港經濟目前面對的最大風險是來自樓市,可說是一矢中的。如果從按揭負擔比率,以及平均按揭借貸佔樓價比重的數據作衡量,本港樓市表面看來仍然「健康」,可惜這些比較往往是參照九七年的爆煲水平,而不是根據在正常情況下的健康樓市作基準。誤信有偏差的量度標準,不僅縱容樓市泡沫出現,更可能耽誤將樓市重納正軌的黃金時機。

與上次金融海嘯期間高達六千四百億港元熱錢流入比較,今次熱錢暫時的規模相對有限,未算嚴重,但這一輪熱錢流入只是剛剛開始,到底最後有多少資金流入,無人可料。以干預次數計,金管局入市的頻密程度已經超過金融海嘯一役,如果歐美市場的復甦過程持續緩慢,過剩的資金無處容身,以香港市場開放、規模細小、資金容易進出的特質,必然繼續成為熱錢眼中最佳的「提款機」。

外資流入本港,帶動經濟活動,資產市場有價有市,人人荷包腫脹,產生正面財富效應,本來皆大歡喜,問題是本港實體經濟增長有限,增幅不是轉強而是轉弱,根本無法配合資產價格的凌厲升勢。本港樓市各個環節包括住宅、商舖、寫字樓,甚至以往較少人問津的車位,全部在熱錢追逐下炒個不休,不斷創出同類型物業的新高呎價,泡沫風險持續上升,已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

金管局向市民發出警告,提醒大家注意風險管理,減少借貸金額,以免因突然出現的金融變化而招致損失,雖然用心良苦,但一如對其他港府官員發出的警告般,投資者及普羅市民大多不會予以重視。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市場出現一窩蜂行動時,投資大眾很少能夠保持清醒頭腦,當局發出警告的效力往往小得可憐。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早前罕有地建議,個別國家或市場可以實施資金管制,以應付熱錢衝擊各國的經濟體系,正是看到問題和危機所在,因此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有違自由市場精神的資金管理手法。個別新興市場對於熱錢來犯早已嚴陣以待,如果愈來愈多新興市場加入資金管制的行列,堅持金融市場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必會面對更沉重壓力。

香港向來被視為自由市場的模範,並且以此自詡,未必敢響應國基會的建議,不過既然大敵當前,監管當局亦不應任由目前情況繼續下去,有必要考慮以各種可行的政策工具,吸收市場上的過剩港元供應,減少泡沫一旦爆破的殺傷力。金管局提醒港人注意危機之餘,如果沒有採取相應行動,阻止危機惡化,及為本港經濟築起所需的防火牆,香港不堪一擊的脆弱本質依然絲毫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