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近供應遠 港樓結構失衡

施政報告的房屋策略不痛不癢,需求近供應遠的情勢難改,讓慶合合的樓市更加定下心來,開啟了新一輪的買家追貨、業主反價的行情,樓價新高破頂已不算甚麼新聞。政府官員「有必要時出招」的話語,再也嚇不住市場,「無殼市民」置業夢碎,低下市民離安居更遠,因為租金亦去到他們難以負擔的水平,一個香港罕見的房屋困局逐漸形成,政策救贖為時已晚,眼看危機不遠。

美國顧問機構的調查顯示,香港連續第三年被選為最難置業城市,樓價負擔相當於家庭年收入十三點五倍,報告用「極難負擔」來形容香港的置業之難。這項香港之最,「最」的離譜在於大幅拋離第二位的溫哥華(九點五倍),報告所採用的標準,以當地樓價中位數與家庭年收入中位數之比,若超過三倍便屬不正常或難以負擔。「三倍」只不過是香港這一比率的「零頭」,因此「極難負擔」這個「極」字意涵殊深。

據澳盛高級經濟師楊宇霆分析,本港樓價高企的源頭不是供求問題,而是貨幣政策問題。其理據是在聯匯制度下,一方面內地及海外買家以相對低匯率來港買樓誘因很強,另一方面本港實際負利率的現實,令樓房被民眾當作比較安全的金融商品競逐,這些原因是增加土地供應也難逆轉的。這觀點的意義在於,揭示樓價高企的金融原因,帶出樓市不僅供求失衡,亦已陷於結構失衡的視點。

事實上,反映結構性失衡的,除了金融原因以外,也有人口上的原因,表現在與新生代年輕人的婚齡期脫節,進而與其育齡期脫節。即是到了婚齡期的年輕人最需要居所,但無能力置業;即使能勉強置業上了車,住的是一個三、四百呎細單位,一旦生育又面臨換樓的需要,但家庭收入已超負荷,不但無能力換樓,亦無能力創造較好的養育兒女條件。這個置業人口錯配的情況深化,將演變成全港更大比例人口,要依賴公營房屋,包括年輕代與年老代,因為老年人的積蓄同樣買不起樓、養不起老。到其時,本港房屋市場將被迫向資助房屋大大傾斜,加深公共資源的壓力。

此外,結構性失衡還反映在時機的錯配。就着金融的原因不能不注意到,由於經濟周期的關係,樓市周期的時機錯配:在本港缺乏供應時,適逢漫長的低息期,樓價飆不停;到一五年或逆轉為加息期,卻遇上本港供應逐漸爆升期,可能推冧樓價。兩種情況對本港經濟都帶來較大衝擊,也可以說是市場機緣在與政策作對,不給本港安寧。

樓市結構性失衡的深化,比之需求近供應遠的供求失衡,更加麻煩及糾纏,成為醞釀危機的土壤。九七、九八年的那場房地產災難,令本港歷十餘年的休養生息才回過氣來,毋須大膽亦可估計,未來一旦引爆房地產災難,肯定危害更大。從現在起政府就要有所準備,目前解開樓市困局,注意力暫時聚焦於供應,結構性失衡未被重視,而這恰恰是理順樓市的重要關節,不理順就難化解金融風險、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