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地難過城規關 房屋政策淪空談

儘管施政報告揚言協助「基層上樓」、「中產置業」,並提出覓地建屋的中、短期措施,可惜願望是一回事,能否落實是另一回事。事實上,拓地建屋的阻力不僅來自建制外,亦來自建制內,手握土地用途審批大權的城規會聲言,不會「橡皮圖章」式通過港府提出的轉變土地用途申請,亦不會盲目加大地積比率以增加樓宇面積,為港府的建屋大計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港府絞盡腦汁,好不容易在施政報告推出短中期增加房屋土地供應十招,包括將三十六幅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改作房屋發展,預計可興建近一萬二千個住宅單位。港府本來以為這批土地可望在二○一六年前通過城規會改劃用途程序,然後說服區議會,盡快推出應市,可惜好事多磨,隨着城規會聲言不會隨着港府的指揮棒起舞,審批又多了一層關卡,當局的如意算盤是否打得響,實在令人懷疑。當局預計未來三、四年的住宅單位供應量才六萬七千個,倘若這三十六幅土地未能及時改變用途,勢將打亂建屋部署,難以達到平抑樓價、穩定樓市的政策目標。

毋庸置疑,前朝曾蔭權政府的錯誤房屋政策遺禍甚深,不但造成房屋供應斷層、樓價飆升、中產置業難的惡果,更成為民怨之源。雖然現屆政府決心撥亂反正,問題是解決房屋問題並無一蹴而就的捷徑,要有麵包,須先有麵粉,奈何政治生態惡質化,當局過往行之有效的開發新地、建立土地儲備做法,今日已然路路不通。新界東北發展新市鎮計劃,除了掀起保育鄉郊土地爭議,還被妖魔化為「割地賣港」的排內議題;近年市民環保意識高漲,移山填海被指破壞自然生態,選址處處碰壁,連舊區重建也面對關注團體和持份者反對。

香港確實不缺土地,可惜大都是可望不可即,當局提出任何拓展土地的方案,都沒有尋求妥協、平衡發展的空間,只有絕對的零和抉擇,拓地大計研究復研究,諮詢又諮詢,始終解不開有地動不得的死結。

長遠拓地建屋大計受阻,改變部分市區土地用途,釋放發展潛力建屋不失為變通之道,但此舉將影響社區整體規劃,除了涉及公共空間減少,社區設施用地被徵用等問題,區內人口密度上升,也導致交通配套壓力大增,出現牽一髮而動全身效應。城規會堅持從緊審批當局改劃土地用途申請,不會盲目加大地積比率,着眼於社區通盤布局問題,為市民居住環境把關,亦屬無可厚非。此事反映當局另闢蹊徑的拓地過程,單從良好期望的主觀意願出發,政策未有周全協調便匆匆推出,自陷一籌莫展境地。

現屆政府弱勢管治,難免急於求成,梁振英秉持政策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的施政理念,原意是提高行政效率,避免決策蹉跎歲月,可是欲速則不達,決策思慮不周,反過來自製阻力,變成政策推出一項,跪低一項,無殼蝸牛恐怕只能繼續望樓興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