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滑坡 中國引資痛定思痛

中國去年十二月實際使用外資(FDI)按年下降百分之四點五,連續七個月下滑,去年全年計,FDI同比亦下降百分之三點七,增幅低於五年來百分之七左右的年均增長。雖然國際間不乏中國吸資排名領前的數據,但FDI滑坡仍然讓人感到倒退的難過,當局不時有官員解畫,引導將情況往好的方面看,又流露對FDI滑坡的不太介意。畢竟FDI下滑的原因再多,也離不開政策驅趕效應這項原因。

近年政策對FDI產生驅趕效應,一方面是當年引資的優惠稅收政策到期不再,推行「國民待遇」,另一方面大幅提高勞動者工薪及福利。此外,人民幣持續升值,諸多政策都令勞動力密集型的外資企業產生外遷的動機。恰好一些東南亞後起的經濟,援用中國當年的優惠政策,力吸外資,這類產業的外遷便水到渠成,蔚然成風。

說中國政府不太介意FDI滑坡,因為在制訂政策之際,必定評估過後果。像廣東當年講到出口的「騰籠換鳥」,已經有趕人走的意味。有研究揭示中國FDI的結構,認為可分「市場盤據型」及「貿易導向型」兩類。前者為拓中國市場而來,有扎根的取向;後者衝着廉價勞力而來,生產只為出口,當前外遷的主要就是後者。當然也有兩者兼有型的,如日資企業,較早前要遷走,不是上述政策原因,而是因為中日政治交惡。中國官方稱,美歐、日本等部分發達國,對華投資增勢良好,似為「騰籠換鳥」下了有成效的註腳。

應當指出,中國立心「騰籠換鳥」,是引資政策失敗痛定思痛後的取向。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引資的如意算盤是「市場換技術」,多年做下來現實脫離初衷,不但產業技術創新上收效甚微,反而外資牢牢控制着核心技術大賺其錢,地方滿足於賺些微加工費,對國內技術開發有擠壓效應。即使有的跨國企業嚴守合同義務,轉移重要技術也未能被善加利用,幫助創新收穫效益,以致引資多年,中國企業掌握不到多少核心技術,一直滯留於產業鏈下端,計及資源的損耗及環境的破壞,直如交了大筆的學費,學不到有用技術。

是的,FDI突飛猛進的歲月,也是國內生產總值(GDP)高速增長的大好時期,但在國力富裕起來後,用中國官方的話說,這種粗放經營的模式,代價太大不可持續。所謂代價,自是有形的資源損耗、無形的環境破壞,未計入其內的無形破壞是,這段時期的高速增長,扭曲了一整代官員的發展觀。中國今天要反GDP主義,倡導科學發展觀,主動調降GDP增速以期可持續,就是想撥亂反正走出管治的扭曲。

中國始終是人口大國,發展產業不容脫離解決就業,FDI滑坡致使「就業吸收器」流走,難說不是問題。近年大規模倡導企業「走出去」,也頗存就業流失之憂。官方說FDI流入服務業多於製造業,希望這能提供補償,從中亦可顯示FDI跟住熱點走,中國轉型內需消費帶動增長,外資聞風而動,搶攻服務業是可以理解的。可見要止住FDI滑坡,前提是經濟要熱不能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