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不堪重負 遷都勢在必行

北京近日毒霧瀰漫,百姓苦不堪言,遷都之說再起。一個兩千多萬人口的大都市,資源耗竭,環境惡化,早已不堪重負,遷都勢在必行。

北京頭枕燕山,背倚太行,前控平原,雄踞北方,虎視整個中國,歷來是定都最佳選擇。隨着近年城市高速發展,京城人口大量聚集,車輛數字飆升,污染與日俱增,生活質素每況愈下,早已不適人居。今次持續逾一周的毒霧天氣,每天因呼吸道生病的人竟高達上萬。

北京「人口爆炸」讓人觸目驚心,每年淨增人口近五十萬,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交通堵塞早已是全中國大城市之冠,高達六百萬輛的汽車容量,使市內各大交通要道淪為露天停車場,首都為此更被賦予「首堵」之名。

就水資源而言,北京人均佔有量僅為全國人均數字的七分之一,世界人均佔有量的百分之四。大量地下水長期超採,形成二千多平方公里地下漏斗區,過去四十年地面已下沉了七百多毫米,大面積下沉更導致地基不穩,牆壁開裂,道路中斷等嚴重後果。

立足長遠 趨利避害

荒漠化威脅也直逼京城,最近的沙丘群離北京僅七十餘公里,並處在「北京盆地」的上風向,即使一般的風力,黃沙也可以長驅直入。北京近年連遭沙塵暴襲擊,其情其景令人心悸。北京既是中國政治、文化、軍事和經濟管理中心,又是北方最大的經濟中心,由一城兼數中心之職早已不堪重負!城市的有限空間受到多種功能的擠壓,高昂的維持成本已到了國庫難以支撐的地步。

首都是一國之本,牽一髮而動全身。中國歷史上成功的遷都,都是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趨利避害,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環境,為國家提供了長達上百年、數百年的安定。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接受漢化;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天子守邊,都是成功遷都的範例。當下中國正是國力強盛之際,通過遷都不僅可以拉動經濟,而且有利於國家的均衡協調發展。

中國應該在北京周邊尋覓一處背山枕水的風水寶地建立新都,以「首都」兩字命名,承擔政治行政中心的功能,將中央各大部委以及軍警憲特等強力部門全部集中一地,按照不同功能區設置行政辦公大樓。由此一來,將從現在的北京分流出幾百萬人口,減輕城市的負擔。

當然,遷都是一項繁雜的工程,牽涉的部門與人員眾多,既要立足長遠,亦要照顧當前。新都的建設從一開始就要有全方位規劃,不僅要功能清晰,方便辦公生活,而且還要彰顯中央權威,更要留有餘地供長遠發展。本欄在這方面有很多錦囊妙計,但誰有識珠慧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