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通脹超出預期 妥善應對左右為難

中國十二月通脹(CPI)回升至百分之二點五,並超越市場預期,金融市場反應頗為負面,因通脹升溫或代表央行對進一步寬鬆貨幣政策投鼠忌器。中國要刺激經濟難免同時刺激通脹,通脹過猛則對經濟發展構成阻力,在匯率、利率和存備率「三率」的升降需拿捏準確,將考驗新領導人「習李配」的功夫。

通脹溫和是各國領導人夢寐以求的治國良方,美國和日本不惜推出無限寬鬆來推高通脹至一定水平,但同時將通脹傳染至其他國家。中國去年享受溫和通脹之福,今年躊躇滿志放開手腳刺激經濟,十二月CPI仍未到警戒線,但卻警惕通脹有機會於今年重臨,「債王」格羅斯亦警告超級通脹將掩至。

十二月CPI可歸咎於天氣太壞,把菜價和肉價抬上,但食品價格一向是個周期循環:價格下跌,令供應減少,價格即回升。這兩個月有春節因素,食品價格更難回落,天氣是最大不確定性因素,全球氣候反常已成常態,再不是「黑天鵝」事件,不能拿此為藉口。

中國通脹一直給食品「綁架」,政府對食品價格控制能力偏弱,其他日常生活產品價格雖可用行政手段暫時遏制,但當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揚之後,需面對高昂的成本問題,例如國際鐵礦石價格在去年第四季已率先上升。歐美日大量印鈔,而中國既要大搞基建和城鎮化,無可避免推升大宗商品價格。

去年另一現象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持續負數值,與CPI出現背馳現象,十二月「剪刀差」更達四點四個百分點,反映需求疲弱,工業企業艱苦經營。今年原材料成本上漲在所難免,需求能否改善是未知之數,寒冬期恐未過甚至可能更差。

中國遏抑通脹的其中一個方法是讓人民幣升值,歷年人民幣與通脹走勢密不可分,近日人民幣匯率又再破頂,雖然可為通脹降溫,但亦為出口商增添壓力。不少製造業已移師東南亞甚至回流發達國家,人民幣升值百分之一至二尚可接受,但超過此值則需權衡輕重。

每年年初,經濟分析師均對全年利率作出預測,大部分都認為今年減息和降準可雙軌並行,為經濟增添動力;但上月的CPI數據一出就沒有那麼樂觀了,減息或降準容易,惟收回過剩的流動性卻事倍功半。○九年投資過熱,經濟隨後要嘗苦果;城鎮化十年內聲稱拉動四十萬億元人民幣投資,歷史前車可鑑,因此相信中央不會重走「覆水難收」的舊路,至少要觀察多數個月的經濟數據才能定奪。

在「胡溫時代」,一切以「穩」為先;「習李配」雖然予人較大膽開明的形象,但經濟政策或仍傾向保守,相信會繼續採用逆回購作短期措施調節市場流動性,需待稍後三中全會過後方再定出大方向。逆回購儘管具較靈活的優點,但市場的融資結構會趨於短期化,亦更依賴短期市場利率,故此不能取代減息或降準來刺激經濟。然而,現今全球金融市場似穩未穩,「摸着石頭過河」仍是中央的主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