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喜纏憂 經濟穩中險

又到國家統計局「派成績表」時候,引人注目的有兩樣:一是景氣趨好。第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百分之七點九,較第三季度的七點四,增長加快彰顯復甦,但全年計的GDP增長僅七點八,下穿「保八」的傳統心理紅線,為十三年來最低值;二是揭開收入懸殊面紗。首次公布了全國堅尼系數,去年處於零點四七四高位,但以○八年升抵零點四九一計,處於逐年回落中。數據呈現的喜纏憂現象,顯得經濟穩中仍藏險。

內地第四季度經濟增速反彈,是因為決策者關注到經濟下行的風險,GDP增速連續七個季度下滑,迫使當局採取了「穩增長」措施。其時國家突擊批出大批項目,激發了經濟活力,經濟的加速得到採購經理指數(PMI)回暖的印證,其意義在於有效結束了「硬着陸」的爭辯,削弱了國際做空中國的意圖。

金融危機以來的進程,令中國深刻體會了高速經濟浮誇的一面,因此而主動放棄對速度的追求,注重了經濟增長的質量,將增速目標調降到七點五。在這個原則下,去年的增長速度是達標略好的,應當提出的是,守住政策目標的增速,未必就是GDP質量提高了。去年起國家加大項目投資,催谷了經濟,效益尚未得到考核,而經濟穩住了,風險仍然存在。

直到去年底,中國產能過剩問題還未調整過來,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產能過剩仍深深困擾着企業的擴張步伐,意味着結構調整仍未建功。產能過剩調整的困難,更在於體制性原因─是各級政府主導投資,競相爭上項目的結果。今天再搞這一套來穩增長,其風險是加深產能過剩危機。依此現狀,國家主導項目投資又能走多遠?產能過剩不解決,谷其虛火型經濟,更易招惹通脹。經濟穩中藏險,絕不是杞人憂天之談。

至於堅尼系數,向來存在不合中國國情的辯解,當局終將其擺上枱面,顯示了接軌國際的姿態。由於國際視零點四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依中國官方一直以來的統計,自二○○○年起中國堅尼系數踩上警戒線後,就沒有落下來,○八年攀上零點四九一的頂點,隨後逐年回軟,去年企於零點四七四是軟落的低位,但仍大幅偏離警戒線。

官方選擇公示追蹤堅尼系數,恐怕是基於回降趨勢已成,可望報喜多於報憂。市場了解堅尼系數變動的意義,在於可參考推動中國經濟的消費引擎動力如何,自然亦成當局決策的參考。可見中國開始重視GDP增長的質量,其中的一項績效指標,就是民眾能分享的經濟繁榮成果,這被視為發展經濟的民間推動力源泉,堅尼系數有助洞悉當中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與堅尼系數擦邊的城鎮失業率,恐怕仍不太好看。二○一一年中國城鎮整體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八,推測人數超過二千七百七十萬,當中五十一至五十五歲大齡者,以及大學以上教育程度者,失業率均高逾百分之十六,顯示人力荒與人力浪費並存,人力資源的失衡恐與經濟失衡有關。去年失業率有否改善待揭,總之失業率反映經濟存在的未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