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區議會、立法會選舉,就是各大政黨政團大檢閱選民支持的風向儀,下一次分別於一五、一六年上演,各大政策取態只會更民意主導;然則站在政府立場,近年民生議題政治化時有發生,今年十月立法會復會後,關乎選舉因素威力陸續發酵,和地區息息相關的議題料首當其衝受到波及,政府如何「拆彈」,引導各方以社會整體利益為重,值得注視。

首個將選票效應因素公開表述的是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陳智思,他最近出席電台節目時開宗明義表示,立法會很多議題被政治化,倘垃圾徵費拖延至一五至一六年才討論,由於該兩年分別有區會和立法會選舉,擔心政治環境複雜,到時難以處理。

據知政界不少人士都同意陳智思的分析,認為他隱含的政治訊息,是推動垃圾徵費宜早不宜遲,事關當具爭議性議題碰上選舉年,除非是大是大非如政改議題,否則建制派都「無面畀」,取態要兼顧所屬政黨政團最大利益,即兼顧社會整體利益的同時,選票導向也是重要參考指標。

事實上,過去不少歷史經驗顯示,具爭議性議題貼近選舉前推出,無形中給予彈藥泛民增加政治本錢,因此如果有得選擇,建制派都希望在選舉年前一年左右風平浪靜。

不過世事豈能盡如人意,舉例子,「三堆一爐」撥款申請擺在眼前,極具爭議性,選票效應也是如影隨形。上屆政府和現屆政府推動擴建三個堆填區同樣觸礁而回,底因都是將軍澳選民意見強烈,民意代表要逆民意而行感覺猶如「送死」,把選票送予潛在競爭對手,因此據悉建制派內部極希望「長痛不如短痛」,十月復會後盡快表決「三堆一爐」撥款申請。

如果不幸於審議期間再遇到瘋狂拉布、有議員提出大量動議或修訂,有建制派議員預料最差情況,「三堆一爐」可能延至年底才有望獲得通過,到時進一步貼近區選,政治殺傷力將會大增,選票效應只會不斷放大,到時環境局能否如願獲足夠支持過關,真是誰也說不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