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的失業率雖處於低位,但港人的生活質素在去年竟呈下降。中文大學香港生活質素研究中心定期發表的生活質素指數顯示,去年的整體生活質素指數低於前年,在組成指數的二十一個指標中,七個指標變差,當中變化最顯著的是物業負擔能力比率連續四年出現負數,跌至十二年來新低,按工資中位數推算,本港家庭平均要「不吃不住」逾十四年,方能買得九龍區一個面積約四百平方呎的單位,負擔之大屬全球之冠。有學者直指政府的樓市措施成效欠佳,無助減輕市民的負擔。

港人生活質素轉差,主要因為物業和租金的負擔愈來愈重。

中大的調查指,港人家庭要逾十四年「不吃不住」,才可買入九龍區約四百呎單位。

七項下跌生活質素指標

中大的生活質素指數以二○○二年為基準年,每年定期更新。中大去年八月訪問約一千名十八歲以上市民,去年整體生活質素指數為一百零二點五七,較前年輕微下跌零點三三,意味港人去年的生活質素轉差;而涵蓋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大範疇的二十一項指標中,七項指標變差,當中又以物業負擔能力比率出現顯著下跌,由前年的負三點四九,跌至負四點九一,是連續四年出現負數,且指數愈跌愈低。

「經濟好反而愈住愈細」

按此指標,一個九龍區約四百呎單位樓價對比家庭入息中位數,發現市民置業的負擔較前年更重,由要十二點八年家庭入息總和支付樓價,加至十四點二年才可購入單位;而租金指數亦創歷來新低,由前年的二點三七,下跌至二點零九,顯示本港的租金價格持續上升,市民的租金負擔更沉重。

調查指本港的失業率、經濟現況及實質工資均轉好,但與物業負擔能力形成落差,負責調查的中大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解釋,受個人遊影響,本港流動人口由過往約一千萬人次增至五千萬人次,扣除部分為水貨客,仍有不少旅客需要酒店及食肆等設施,帶動店舖租金及樓價上升,加上住宅物業租金回報高,導致樓價居高難下。他說:「大家一齊有錢,住大啲梗係好,但係市民親身感受係經濟好都買唔到樓,反而愈住愈細。」他更預料本港的樓價持續上升,來年公布新數據時,物業負擔能力指標料再創新低,建議政府考慮加快建設分流旅客配套,如邊境購物城等,改善市民生活質素。

除物業負擔比率連跌四年外,政府的表現指數也同告第四年下跌,得五點七二分,較去年再跌零點四五分。中大社會學系教授丁國輝表示,政府的扶貧及控制樓市措施的成效均差強人意,因而失分,又指港人整體購買力強,享受物質質素普遍良好,唯獨置業負擔較大,政府需集中改善,否則社會遲婚及遲生育等情況會惡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