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第一何足喜 不進則退使人愁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直以來,香港都是中國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但隨着近年內地高速發展,原地踏步的香港優勢逐漸弱化,整體競爭力每況愈下,兩地差距不斷縮窄,內地城市後來居上只是遲早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發表最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香港雖然連續十二年在綜合競爭力排名榜上蟬聯首位,但部分細項排名已被內地城市超越,當中最宜居城市被珠海取代,知識競爭力落後於北京、上海及南京,訊息競爭力亦不如深圳、上海及廣州。加上財團撤資傳聞甚囂塵上,可能影響香港的宜商城市競爭力。社科院明言,香港競爭力增速乏力,後勁不足,有被內地城市超越的可能。在這場中港龜兔賽跑中,香港的桂冠還能戴多久,不能不令人懷疑。
社科院報告指出,上海及長三角地區已經成為中國的經濟龍頭,尤其是中央不久前拍板在上海設立自貿區,進一步提升長三角地區的競爭力。此消彼長之下,香港在稅收、人才、軟件設施等方面的優勢正逐漸弱化。
正所謂,天助自助者,內地發展是必然趨勢,香港之所以陷入「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的困境,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自己。正如報告明言,香港經濟過分依賴金融和房地產等少數行業,不僅缺乏穩定增長點,而且造成「高地價、高樓價、高租金」的惡性循環,影響市民生活質素,阻礙中小企發展。
事實上,經濟結構單調的問題並非始於今日,歷屆政府曾經提出不少發展大計,由董建華時代的甚麼港甚麼中心,到曾蔭權時代的六大產業,再到梁振英時代的將產業做多做闊,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可惜到頭來一事無成。最不堪的是,港府連推動基建工程也是烏龍百出,高鐵延誤醜聞鬧得沸沸揚揚,不僅暴露港鐵管理混亂,亦暴露港府監管不力,而雙方合謀隱瞞市民,事後又互相卸責,誠信更是備受質疑。相對於回歸前大型基建說做就做,從不拖泥帶水,簡直不可相提並論。
更令人擔心的是,近年香港社會愈來愈政治化,經濟和民生問題已沒有多少人關心。尤其是政客興風作浪,鼓吹排內情緒,激進團體頻頻發起「驅蝗」鬧劇,進一步加劇中港矛盾。香港由「好客之都」淪為「趕客之都」,不僅損害國際形象,阻礙旅遊發展,也不利於吸引外來人才及資金。當然,政改爭拗沒完沒了,佔領中環一觸即發,也為經濟發展埋下隱憂。社科院警告,佔中一旦發生,會影響本港競爭力,這顯然不是危言聳聽。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社科院指出的種種問題,既是警示,也是當頭棒喝,如果港府繼續不思進取,只能自食苦果。歸根究柢,本港回歸後一味食老本,以致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民生日益凋敝,競爭優勢不斷流失,既是歷屆政府無能造成,亦是社會泛政治化的必然結果,香港何去何從,是重新振作還是繼續沉淪,端視港府是否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