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禮失求諸野」。港府口口聲聲發展創意及文化產業,可惜止於空談,至今一事無成,其實,創意產業無處不在,將傳統文化活動與現代特色互相結合,就是最佳的創意,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便是典型的成功例子。

一如往年,昨日長洲太平清醮活動吸引數以萬計市民及遊客觀賞,歡聲笑語,氣氛熱鬧,由早上的舞麒麟及功夫表演,到下午的飄色會景巡遊,再到晚上的搶包山比賽,精彩節目源源不絕,完全不受時晴時雨的天氣影響,充分證明這項傳統活動歷久常新,充滿生機。以重頭戲飄色巡遊來說,主辦者針對新聞時事,讓小演員以不同扮相出場,維肖維妙,詼諧幽默。有人扮演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腳踏大石及蟹,諷刺他「大石壓死蟹」;亦有小演員以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裝扮亮相,諷刺她有關政改的「一錘定音」論;此外還有「來自星星的財爺」主題飄色,以熱播韓劇人物諷刺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來自外星」,完全不知民間疾苦,可謂切中時弊,令人會心微笑。

無獨有偶,昨日筲箕灣亦舉行譚公誕巡遊,展示譚公爺爺、陸上行舟、大頭佛迎接世界盃等飄色,雖然風格與長洲太平清醮不同,但兩者具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將傳統與創意融為一體,不但保留傳統文化,而且緊貼時代脈搏,既為遊人提供娛樂,亦為港人抒發心聲。事實證明,香港不乏具有本地特色的傳統文化和活動,而民間也不乏創意,只要當局提供支援,加以宣傳推廣,不僅發展創意及文化產業水到渠成,還有助於提升本港旅遊業的吸引力,一舉多得。

遺憾的是,港府官員眼高手低,創意產業一事無成,甚至弄巧成拙,為傳統文化活動添煩添亂。以長洲太平清醮為例,三年前曾經發生食環署以食品安全為由禁止餅店在街外為平安包蓋印及擺賣的荒唐事件,今年又發生「平安」商標被私人公司搶註的版權風波,暴露港府官僚僵化,不知變通,如果不是民間長期的堅持和努力,這些傳統活動恐怕早就成為集體回憶了。

前朝曾蔭權政府敲鑼打鼓,撥出一億元公帑成立盛事基金,五年來共撥出九千七百萬元,資助廿四項活動,可惜大部分活動濫竽充數,吸客效益有限,反而招惹浪費公帑、利益輸送等質疑。審計署早前發表報告,揭發盛事基金資助項目門票派多過賣、路經者當參與者等一系列亂象,不見盛事,只見醜事。比起民間自發舉行、年年大收旺場的長洲太平清醮等傳統活動,實有天淵之別。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長洲太平清醮引人入勝,愈辦愈紅火,證明古老的文化也可以煥發出青春的活力,也證明推動文化創意不是靠長官意志,而是靠民間智慧。對於這些饒具本地特色的傳統活動,港府應該盡力支持,設法保留及承傳,而不是胡亂揮霍金錢,做甚麼盛事之都的黃粱美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