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的大學學位僧多粥少,年年皆有大量合資格考生被拒於門外,尤其是報讀醫學、法學、建築等所謂「神科」,更被形容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其實,除了這條獨木橋,還有一條捷徑,只要持有海外學歷,便可繞過文憑試及聯招的激烈競爭,輕易入讀神科。

數據顯示,自一○至一一學年起,持有IB國際文憑及GCE等海外學歷,入讀港大建築、法學及內外全科醫學士,以及中大建築及法學等熱門課程的比率持續上升。以港大建築學士課程為例,比例由一成八飆升至去年的三成五,升幅接近一倍,也就是說,平均每十個學位中,持海外學歷的學生就佔了三個半,不可謂不驚人。

事實上,本地學生以海外學歷報讀大學的情況已非一朝一夕的事。比起主流的文憑試,這些海外課程內容較易,課業負擔較輕,升學競爭也較小,學生不但可以豁免文憑試必修的通識及中文兩份「死亡之卷」,還可以同時報讀八間本地大學,由於收生較聯招寬鬆,學生可以相對較低的成績入讀心目中的神科,變相造成不公平。

當然,如果海外課程向所有學生開放,就不存在不公平的問題,可惜,由於開辦海外課程的都是直資及國際學校,每月學費動輒數千甚至上萬元,基層子弟根本不可能負擔,意味這條「捷徑」僅對富家子弟開放。大學對海外學歷情有獨鍾,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有人質疑大學嫌貧愛富,變相剝奪基層子弟的升學機會,並非無的放矢。

不患寡而患不均,以海外學歷入讀熱門學科的比例大幅上升,不僅反映教育不公,更可能衍生社會不公,甚至製造跨代貧窮。眾所周知,這些神科多屬專業學科,畢業後有望成為專業人士,被不少基層學生視為脫貧的機會。可惜,隨着愈來愈多神科學額被家境富裕的學生捷足先登,基層子弟即使具有同樣成績,也只能望門興嘆。

誠然,香港高等教育面向國際,不能拒絕學生以海外學歷入讀,然而,公立大學學位由公帑資助,理應有教無類,港府有責任加強監管,檢討及調整收生機制,確保所有學生獲得公平對待。事實上,正是因為港府放任自流,大部分大學沒有為非聯招學額設限,愛收多少,就收多少,才會造成這種不公平現象。

從另一個角度看,本地教育及考試制度混亂,也是學生爭相轉報海外課程的主要原因。有家長一語中的,之所以讓子女報讀海外課程,皆因本地教育朝令夕改,令人失去信心。亦有中學教師指出,文憑試課程歷史太短,加上考試形式不斷改變,出題飄忽,評分混亂,令學生無所適從,於是爭相參加海外考試。

事實證明,教育的不公平就是最大的不公平。港府教育政策混亂不堪,傳統名校紛紛轉為直資,已備受非議,如果連考試及派位機制也出現差別對待,基層子弟失去希望,香港還有甚麼前途可言?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