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一連兩日舉行周年研討會,行政總裁梁栢賢絕口不提眼前的醫療亂象,反而大談二十多年後的醫療負擔,大有巧婦難為無米炊之嘆,令人莫名其妙。當局杞人憂天,不但招惹硬銷自願醫保的批評,更令人質疑港府落實醫療改革的決心。

梁栢賢表示,香港人口將於二○四一年增至八百五十萬,當中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比例由目前的一成三翻升至三成。以六十五歲或以上人口病床使用率達六十五歲以下人口九倍推算,預計醫療需求大幅增加,醫管局需要額外增設一萬八千張病床、六千二百名醫生、二萬四千名護士及七千七百位專職醫療人員,每年經常性開支比目前激增三點八倍至一千六百九十億元。乍聽之下,醫療開支增幅不可謂不驚人,負擔不可謂不沉重,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誠然,香港人口日益老化,醫療需求不斷增加,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未來的公共醫療開支受多種因素影響,不能以長者人口比例簡單推算。事實上,隨着市民的保健意識普遍提升,整體健康狀況不斷改善,加上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未來的實際醫療開支增加多少,根本沒人說得準。港府估算來年財政尚且錯到離題萬丈,醫管局估算二十七年後的醫療負擔,究竟有多大參考價值,不言而喻。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如果公共醫療沒有迫切問題,官員探討長遠財政,人們可以理解。惟擺在眼前的現實是,公共醫療體系亂象叢生,醫護人員逃亡不止,公立醫院十個煲七個蓋,不僅專科服務大排長龍,連急症室也淪為「慢症室」,以致醫療事故層出不窮,無數病人無辜枉死,市民早已忍無可忍。當局不想辦法解決眼前的醫療亂象,反而討論遠在天邊的醫療開支,可謂本末倒置。

事實上,現時公共醫療架構臃腫,聯網制度疊床架屋,正是導致醫療資源錯配、負擔沉重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只要當局大刀闊斧改革醫管局,精簡架構,刪減冗員,即可立竿見影節省醫療開支,這不是比空談長遠負擔更有意義嗎?

實幹有益,空談誤港。早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語不驚人死不休,聲稱港府最快七年後可能出現結構性財赤,被譏為「空談遠慮,不顧近憂」。現在醫管局一味強調未來醫療負擔沉重,無非亦是「狼來了」的把戲,企圖藉此推銷自願醫保計劃,推卸醫療責任。醫療官員捨本逐末,危言聳聽,不僅無法獲得市民認同,反而引起公眾更大反感。

醫療亂象未解決,空談遠慮為哪般?如果當局真的是高瞻遠矚,未雨綢繆,當然值得肯定;相反,如果當局只是危言聳聽,推卸責任,只能自取其辱。更何況,未來的事沒人可以準確預計,面對前朝遺留下來的醫療爛攤子,港府應該面對現實,盡快推行醫療改革,切實改善醫療服務,既不要步周一嶽禍港殃民的後塵,也不能像曾俊華般空談願景、誇誇其談。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