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問題尾大不掉,公屋輪候冊大排長龍,儘管港府扭盡六壬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依然無法滿足需求,三年上樓目標顯然已淪為空談。

日前審計署報告指出,受土地短缺所限,未來十年的公屋供應實際只有十七萬九千個單位,低於長策會訂下興建二十萬個公屋的目標,預料供不應求的情況繼續惡化,公屋輪候時間將由目前的三年延至五年。有立法會議員表示,對審計報告不感到驚訝或意外,三年上樓只是當局的「語言偽術」。

追本溯源,這又是前朝政府留下來的爛攤子。當年曾蔭權爵士許下三年上樓的承諾,卻無所作為,放慢建屋步伐,是不折不扣的欺騙公眾。審計報告舉出沙田水泉澳邨的例子,該邨原定二○○五年落成,提供一萬一千多個公屋單位,可惜前朝政府築室道謀,工程一拖再拖,二○一五年才有望落成,足足延誤十年之久,簡直匪夷所思。

港府蹉跎歲月,虛度光陰,水泉澳邨的延誤只是冰山一角而已。隨着公屋需求不斷增加,輪候宗數已經突破二十四萬大關,平均輪候年期創出新高。所謂的三年上樓目標,從來沒有真正兌現過,這只是指申請人第一次獲分配公屋的平均時間而已,若申請人希望獲配合適單位,必須重新排隊,不知等到何年何月。尤其是十二萬名非長者單身申請者,更是只能望天打卦,輪候年期動輒超過十年。

面對日益惡化的房屋問題,長策會提出未來十年興建二十萬個公屋單位,已被質疑過於保守,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如今連這個保守目標也難望達到,實在令人大失所望。說穿了,長策會的建屋計劃偏離現實,證明他們與政府部門互不協調、欠缺溝通,只是憑空想像,閉門造車,開出根本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令公眾產生錯誤期望。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既然長策會的建屋計劃脫離現實,港府除了檢討機制,重新審視建屋目標外,更重要的是加快開拓土地,增加房屋供應。根據審計署推算,要達成十年興建二十萬公屋的目標,最少要額外開拓三十八公頃用地。然而,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下,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填海造地成為禁忌,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寸步難行,開發大嶼山亦是爭議不絕,阻力重重,而且遠水難救近火。

最為人詬病的是,港府一邊高喊「寸土必爭」,一邊浪費土地,包括縱容富豪會所霸佔土地、任由大量公務員宿舍長期空置、坐視食環署轄下街市十室九空等等,莫不備受非議。當局放着現成土地不用,卻要求市民為增建房屋作出犧牲,可謂本末倒置,如何令人信服?

紙上得來終覺淺,拓地建屋要躬行。沒有人質疑當局解決房屋問題的決心,然而,若港府無法突破目前的施政困境,盡用土地資源,則建屋目標訂得愈高,達標的可能性便愈低,結果除了凸顯政府無能、增添社會怨氣外,根本沒有實際意義可言。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