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產業枉吹水 去蕪存菁返正途

內地官場流行拍腦袋決策之說,諷刺官員制訂政策過程思慮不周,單憑個人喜好、長官意志,靠靈感粗疏決策,輕則浪費公共資源,重則變成人禍,百姓受苦。曾蔭權政府任內推出所謂發展香港六大優勢產業,正是典型拍腦袋決策思維,結果淪為紙上談兵,甚至未見其利,先見其害,現屆政府應不失時機,重新檢討六大產業的發展優次。

○八年爆發金融海嘯,香港經濟受到重創,四大傳統支柱搖搖欲墜,曾蔭權政府未經縝密研究、數據分析,宣布推動檢測認證、醫療服務、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環保和教育等六大優勢產業,美其名為未來的香港經濟發展添注動力,實際上只是東拼西湊、急就章回應民情救經濟的訴求。

其實,這六大產業並非甚麼新生事物,早已存在於香港的產業結構之中,如果具備發展潛力,曾蔭權政府根本毋須拖到金融海嘯之後,才如獲至寶。

港府推出六大產業大計之後,已投入數以十億元計的公帑和多幅土地配合發展,可惜至今依然一事無成,遑論對香港經濟起了甚麼促進作用。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日重申,港府會增加土地供應,致力發展六大產業項目。事實上,港府的當務之急,應是重整對六大產業的資源投放政策,擇優發展,避免公帑再作無謂虛耗。

以醫療產業為例,當局構想把香港打造為地區旅遊醫療中心,吸引周邊地區居民使用,卻未有考量醫療人力資源能否配合。隨着近年私營醫療體系擴展,向公立醫院挖角,流失大量資深醫護人員,導致公營醫療體系服務質素下降,失誤風險增加,市民要使用較佳的醫療服務,被迫轉向收費昂貴的私家醫院,發展醫療產業,變成製造醫療歧視,足見推動醫療產業,並不符合香港社會的整體利益。港府面對土地供應不足難題,與其預留多幅土地供財團競投興建新私院,不如把土地轉作住宅用途,更能切合市民期望。

教育是另一個與現實脫節的產業。無疑,香港的專上教育聲譽良好,但現有八間公帑資助大學,每年收生名額均供不應求,數以萬計考取入學資格的本地學生被拒諸大學門外。尤其今年實施四年制新學制,個別院校擴建工程未能配合,校方須租酒店安置新生,如再擴大招收周邊地區學生的名額,將會進一步減少本地學生的入學機會。近年香港多間大學均北上擴展,與內地教育機構合作,開辦分校,才是充分利用教育優勢的正確做法。

六大產業之中,檢測認證與文化創意早已在港建立了一定的基礎,而且面向內地龐大市場,港府應集中資源,扶助這兩項具備潛質的新興產業擴大規模效益,成為香港經濟的新增長點。曾蔭權政府當年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推動所謂六大產業,最終拍屁股走人,現屆政府要幹實事,應回歸正途,把六大產業去蕪存菁,重點推動真正有助香港經濟的新興產業。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