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樓用地建公屋 急於求成亂章法

解決房屋問題是現屆政府施政重中之重,要增加公私營單位供應量,須先突破「地從何來」困局。港府官員近日對如何拓地建屋煞費苦心,提出不少構想,可惜惹來更多爭議。繼較早前擱置啟德體育城計劃,騰出土地興建公共房屋的建議受阻,又考慮從勾地表撥出部分閒置土地改建公屋,有關建議迅即引起地產業界質疑,憂慮影響私人樓宇供應量。

一向以來,香港的公私營房屋用地各自規劃,港府每年更新勾地表土地,供發展商勾出競投,建造私人單位,賣地收入撥歸政府開支;公屋用地則視乎每年的單位落成量,內部早作規劃,從土地儲備撥地興建,公私營房屋用地來源分流,不會重疊,避免互相競爭土地供應,影響建屋進度。港府面對增加公私營房屋供應量出現的土地荒難題,不循拓地源頭着手,轉向勾地表打主意挹注公屋用地,並沒有實質增加土地供應量,做法有如挖肉補瘡,濟公屋用地一時之急,導致私樓土地供應更形緊絀,隨時牽一髮而動全身,打亂解決房屋問題的通盤規劃。

再者,公屋與私樓用地各有所本,一旦港府打破固有的土地供應秩序,將會失去平衡點,掀起社會對房屋用地優先分配次序的爭論,目前已經捉襟見肘的土地,應先投放於增建更多公屋單位,縮短公屋輪候冊已接近二十萬人的上樓時間,還是把更多土地撥入勾地表,透過增加私人單位供應量,阻遏樓價上升?恐怕港府也找不到答案,更有可能被政客利用,挑起貧富對立的族群矛盾。

港府現時的建屋目標為年建一萬五千個公屋單位和兩萬個私人單位,有立法會議員已要求,每年公屋單位落成量應大增至三萬個。未來如要加大供應量,必須及時籌劃土地資源配合,才能配合長遠房屋發展需要。

香港現已開發土地僅佔總面積約兩成多,土地資源不虞缺乏,負責土地拓展策略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上任以來先後提出多個增加土地供應方案,但社會日益政治化,現屆政府弱勢,施政被對人不對事的政客蓄意掣肘,加上關注團體和持份者反對不同的土地拓展建議,甚至採取激烈抗爭行動,填海被指破壞生態,市區重建又觸動保育議題,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更遭政治化,被扣上「割地賣港」的大帽,日後能否排除種種阻撓落實計劃,豐富土地儲備,仍屬未知之數。

前朝曾蔭權政府任內坐視房屋問題惡化,形成公私營單位供應不足的兩條戰線,現屆政府要撥亂反正,既要應對私樓價格狂升,市民置業難的問題,又要想方設法增加公屋落成量,縮短目前輪候上樓時間,加上拓地大計寸步難移,港府應對問題更需思慮周全,隨意拋出挑起爭論的議題,只會自添煩亂。見微知著,現屆政府上任以來亂象頻生,施政諸事不順,難免令人質疑官員急於求成,出招全無章法,方寸大亂,香港未來的管治,怎不令人憂心忡忡。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