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GDP亮麗 民眾只當笑料

內地各省、市、自治區去年的經濟數據(GDP)揭盅,亮麗到令人彈其花假。去年地方經濟數據顯示兩大特點:其一,經濟總量穩步上升。江蘇、山東首次突破五萬億元大關,與廣東列五萬億梯隊;河南首破三萬億元大關,與浙江列三萬億梯隊;湖北、湖南、上海首破二萬億元大關,與河北、遼寧、四川一起列二萬億梯隊。但地方經濟總量相加,達五十七點六九萬億元,比國家統計的五十一點九三萬億元,高出五點七六萬億元,相當於全國最高的廣東一省總量,差額驚人。

其二,地方人均GDP亦上台階。浙江、江蘇、內蒙古人均GDP首破萬美元大關,加入京津滬人均GDP萬美元俱樂部,單純睇數據,意味着上述六地進入世銀標準的「發達狀態」。有內蒙古年輕人「自責」收入低、消費貢獻低,拖了整體的後腿,感到「慚愧」。這顯示所謂「發達狀態」,底下民眾完全感受不到「發達」,績效好睇而不實惠,這樣的人均GDP離民眾太遠。

地方GDP亮麗,與世界讓人戰戰兢兢的危難形勢,構成極大反差。但點破風景這邊獨好的玄機,就是許多地方GDP增長,還是靠鐵(路)公(路)基(建)項目,大拆大建拉動的,意味着增長模式普遍未變。以GDP總量位居第二,步步追近首位廣東的江蘇為例,近十年其固定投資都超過廣東,去年就超過約一萬億元,動力何來很明顯。

固定投資拉動增長模式普遍,致使中國政府財政投入佔GDP的比重高達四成半至五成,而消費的貢獻僅佔三成半至四成,比例在全球屬最低。若繼續維持這樣的增長模式,勢必逐步推高政府的負債,以致超出可承受的能力水平,在這個意義上,地方GDP齊齊上台階,背後可說就是負債上台階,致令每個省市區都隱藏着債務風險。

同時,地方人均GDP的提高,多數未惠及當地民眾,因為GDP創造的主體是國企,尤其是央企,貢獻產值的項目並非富民產業,因此財富的分配先國而後企,繼而才是民。人均GDP再高,當地民眾可霑雨露始終甚少。此外,統計的方式亦令人均GDP虛假,各地方的流動人口創造了GDP,但統計總人口又排除了流動人口,造成人均GDP的偏高。

有人質疑,去年官方GDP數據達百分之七點八,但同期的發電量僅增百分之四點五,由於歷史上GDP增幅,往往只及發電量增幅約八成半,推測GDP的實際增幅低於百分之四。儘管這種質疑存在爭論,但不妨礙確定社會存在着GDP摻水的共識,數據不為大眾採信。

內地GDP這種毫無權威、不為採信的尷尬,以致對GDP數據,專家懶理,民眾只當笑談,值得擔心的是,既然GDP數據花假,以此為決策依據又有幾準繩?中央反對GDP主義、GDP掛帥的努力成效,十畫未有一撇,面對穩定經濟的需要,中央反而被迫滑向求助於固定投資,無疑成為反面示範,又怎能糾正歪風?GDP數據之在中國,實在只可參考,不可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