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策投紛求去 只剩內企空惆悵

滙豐控股證實,正與第三方洽售持有的百分之十五點六平安保險股份,以平保昨日收市價五十八點四五元計,涉及資金逾七百億元,雖然洽售尚處於初步階段,未知交易細則,例如會否以折讓價出售,以及是否一次過減持股份,但消息已令投資者側目,為平保留下不明朗的懸案。

市場亦關注滙控進一步落實減持非核心資產,下一個沽售對象可能是其持有約一成九的交通銀行股份,市值亦超過七百億元。事實上,自去年以來,滙控已合共售出四十一個項目,相信減持行動陸續有來。

滙控是港人熟悉的金融機構,作風以穩重見稱,其作為平保單一最大股東,持股時間長達十年,亦和平保合作成立平安銀行,在內地積極拓展業務,與其他歐美金融機構較為被動的策投身份,以及着眼於短線套利的策略大有不同。可惜,現在滙控也和其他歐美同業一樣放棄策投身份,加入沽售內地企業的行列,難免令人不勝感慨。

當然,這宗交易至今十畫未有一撇,最終會否成事,除了考慮價錢因素,亦要看新買家的背景能否符合內地監管機構的要求而定。不過滙控既已公開萌生退意,無論今次洽售能否拍板,只要去意已決,始終有方法將持有股份脫手套利,以配合本身資金需要,策投要離去,勉強留下亦無謂。引進國際大型機構作為策投,一度是內地企業做上市前準備的指定動作,無法引進境外大型機構做策投,固然上市無望,所引進的策投知名度若非響噹噹,以及在行內享有龍頭地位,也會被視為面目無光。策投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引進策投的原意本來相當宏偉,包括促進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快改進公司治理結構,實行科學化及現代化管理等等。可惜經過多年實踐證明,這套策略根本是自欺欺人,只製造大量低價出售股份,向境外機構讓利的交易。

隨着中國銀監會○九年開始取消國有企業必須引進境外策投的強制措施,內地企業上市可更有彈性地按照本身情況和需要,邀請可以長期合作的夥伴入股。再加上早前獲邀入股的境外策投在禁售期過後,紛紛沽貨套現,建行、工行、中行三家較早期上市的大型銀行紛變重災區,由內地機構投資者如中金、厚樸基金,甚至由外匯局、社保基金等接手。在「內」增「外」減下,內地企業的策投組合逐漸由內地機構投資者主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境外機構不能完全發揮預期的策投角色,除了機構本身未必有這個長遠目標,亦與熟習歐美市場情況的金融專家未能充分了解內地情況有一定關係。再加上歐美國家先後爆發金融海嘯和債務危機,充分暴露所謂先進的歐美市場經營和管理經驗,只是虛有其表,他們所奉行的一套做法,亦不是金科玉律,內地企業就算想學,也須精挑細選,審慎過濾所學習的內容,才可避免重蹈歐美金融市場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