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債」湧動 敗壞經濟結構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場以「三角債」為特徵的信用惡化危機,席捲中國大地。二十多年後,內地再現「三角債」湧動,令市場餘悸重臨。專家認為,這次三角債蔓延,起源於地方投融資平台和大型基建項目,如果說上一輪三角債危機,是因為流動性不足,這一次危機是結構性的流動性問題。簡單直接地說,就是各個產業鏈中,因應收帳無法回籠,導致運作良好的企業也流動性短缺,出現盈利風險,甚至威脅到企業持續經營。很明顯,三角債危機可能敗壞經濟結構,引發以資金流斷裂為特徵的經營壞死。

統計數據顯示,滬深兩市有披露的一千三百五十家公司應收帳總額上漲約一千二百九十四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漲三成;同時上述公司期內撥備約一百四十七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漲四成。根據內地一般撥備的取向,與已形成壞帳無異,然而這裏是有披露的數字,實際數額肯定更巨。從中央部委近期動作頻仍,四出摸底查探,不難感覺到問題嚴重,儼然是要拆「隱形炸彈」。

評估三角債湧動,一是其形成,二是其解決,這兩大問題值得關注。就三角債形成有一個奇特現象,就是有財務實力的企業,對關連企業的應收帳拖住不付,目的未知是保留現金價值還是粉飾業績,而這一拖,對方作為財務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就可能陷入資金困境,不僅其應支付的應收帳無法支付,而且可能再生產都無法維持,形成債務風險傳遞鏈。

應收帳無論是有書面合同,還是依行規到期付款,說到底也是信用問題。情況大面積惡化,無疑顯示企業信用的敗壞。既然三角債源頭在地方投融資平台及大型基建,也就是與政府有關。那些政府下達的基建項目,企業被迫「捧場」,終因未見回報而融資難繼做不下去,於是到期應收帳也應付而不付,等政府採取行動。

就三角債的解決,政府頓陷困境。上一輪三角債危機,是政府注入流動性解決,這做法今次不可再用,以前是計劃經濟未向市場經濟轉軌,如今已實行接軌市場,道理上政府不宜再包攬上身。企業當然希望政府上身,雖然上一輪三角債,政府已言明「下不為例」,但誰叫這企業是國企,而且畢竟項目是政府下達的,政府不能甩手不理。最可能的解決是將三角債分類,以不同的融資方式加以解決。政府雖不直接介入處理,但會間接加以協調,化解三角債的終極責任,始終還在政府。

一個三角債死灰復燃,暗流湧動,徹底暴露了經濟結構的諸多問題,包括不徹底的市場化運作,欠缺信用維繫的產業鏈經營。最重要的是當局決策之際,對經濟的反應根本不知深淺,經濟下行是當局的主動取態,對於經濟下行不在控制時,會出現甚麼情勢根本欠缺了解。這次經濟失速牽出複雜的金融亂象,比純粹的企業「執笠」、失業率上升複雜得多。解決三角債危機的基本方法,顯然在於促成經濟協調、常規增長,可惜當下難求。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