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貿賴帳潮起 資鏈裂震銀行

內地需求持續疲弱下,鋼鐵貿易生意的慘情,終於以鋼貿企業資本鏈斷裂的方式揭破。內地傳媒指出,上海區一千九百七十五億元鋼貿未償貸款,有二百七十五億已轉為不良貸款,約佔一成四的比例。更嚴峻的是,鋼貿企業眼看無望守得雲開見月明,竟準備聯手停止還貸,這股風潮一起,餘下八成多比例的鋼貿貸款,轉為不良貸款是遲早的事。鋼貿企業賴帳殃及銀行,這一幕正在上演。

事實上,鋼貿企業與銀行這對生意搭檔,曾有很長蜜運期。鋼鐵貿易是大宗商品交易,佔壓資金龐大,一向是「吃貸款」的大戶。在房地產蓬勃的年代,鋼材一天一個價地漲不停,鋼貿企業鋼材一過手就賺大錢,因而曾是銀行眼中的好客。現在鋼貿企業財困無法還貸,銀行非但不敢再借,更在催債不果後還將其告上法庭,展開追數的法律程序。

當然,在彼此撕破面皮前,有過面紅耳赤的商討,但市場不好就是不好,鋼貿企業申訴困境的眼淚,並不能扭轉市場,鋼貿企業沒錢,有的只是沒人買的鋼材,商討會有甚麼結果可想而知。銀行討債無着落,想不告上法庭曝光於公眾,冚住不讓不良貸款浮面,已到不可能地步。「法庭見」也不意味着銀行能討到債,鋼貿商已打定主意破產,「過庭」只是一道把貸款撥備的必經手續。愈來愈多宗數的不良貸款,將列上銀行興訟的清單。

據悉,鋼貿貸款本不屬於銀行上報數據的範圍,得聞鋼貿信貸不良率攀升,監管當局才急急發文,要上報數據睇緊條數。當中顯見監管動作後知後覺。鋼材需求萎縮已經年累月,相當長時間監管未引起警覺,以致在信貸大面積轉壞前,還有一段時期被鋼貿企業利用,瘋狂擴大財務槓桿。儘管如此,不但無法捱過產業蕭條,反而加速了鋼貿貸款壞死,擴大了惡果。就此而言,監管當局難辭其咎,銀行難辭其咎。

以往鋼貿企業融資模式包括,銀行動產質押貸款、鋼貿商聯保、(鋼)廠(鋼)貿銀(行)三方合作、銀行逕向法人個人貸款、民間借貸等。有些融資模式就是風險溫床,以鋼貿商聯保為例,銀行往往疏於查察,接納一家財困鋼貿商對另一家財困鋼貿商的擔保,草率批出貸款,使財困的鋼貿商亦得以擴大財務槓桿,也就增添了銀行貸款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廠貿銀三方合作的融資方法,頗有委託理財的色彩,三方聯動看似既易掌握彼此訊息,也能擴大融資,但鋼貿企業如果不知自控,不僅只用一種方式融資,而是用多種方式融資。結果其槓桿大到甚麼程度,關聯的鋼廠和銀行並不掌握實情,但鋼貿企業資金鏈一斷裂,就隨即被波及。鋼貿企業融資門路多,與其好景時有關,但產業衰敗期,融資仍只放不收,焉能不造成風險?由此看來,鋼貿資金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是各方麻木,疏忽險情而已。銀行現時開始,要承受疏忽險情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