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權交接周期長 政治真空隱患多

中共十八大後,習近平雖已成為執政黨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但在國家層面仍是副主席與軍委副主席,只有等到明年三月初全國兩會召開,才能從胡錦濤手中接下國家主席和國家軍委主席這兩個職務。政權交接周期長,形成的政治真空隱患多,在制度上是一大敗筆。

中國的政治制度相當特殊。執政黨領導人被確認為國家領導人,中間間隔了約五個月,這段時間被稱作政權交接期。期間,從中央領導到各省部委都面臨人事換血,從上到下人心惶惶,大家都盯着那些權力位置,無心工作。

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但也不能國有二主。在這段交接期,中國偏偏就是國有二主,胡錦濤是國家主席,而習近平是執政黨總書記。從法理上來說,胡錦濤還是國家領導人,但實權卻開始掌握在習近平手中,連軍隊領導人都公開表態「效忠習主席」。如果胡習關係良好,交接順利,則不存在任何問題;但如果兩人關係惡化,矛盾重重,交接將會出現憲政危機,導致領導層大分裂。

事實上,胡錦濤若然戀棧抓權,利用國家主席、軍委主席一職登高一呼,名正言順理所當然;習近平雖然掌握龐大黨務機器,但在國家公職上低人一等,未免要受制於人,兩者之爭將演變成重大的政治危機。當然,出現這種機會的概率極低,但並非完全沒有可能,假如不從制度上進行改革,一旦爆發類似危機,後果不堪設想。

改革體制 減少混亂

另外,政權交接周期過長,容易引發社會危機之餘,更容易讓周邊強鄰有機可乘。從古今中外的歷史教訓來看,政權交接既要平穩,又要快捷,老人迅速退出歷史舞台,新人閃亮登場,明確權力責任義務,否則外敵就有可能在這段敏感時期發動突襲。

目前,中國周邊局勢緊張,與日本以及南海諸國都可能爆發海疆之戰,尤其是美國不斷強化對華包圍圈。在這個背景下,若日本對華發動突襲,中國現有的領導層退者未退,進者未進,事權不能專一,指揮體系混亂,勢必會手忙腳亂。

事實上,中國的政權交接早在十八大籌備期間就開始,如果算到明年三月的全國兩會,交接期超過半年,這在世界各國來看都是相當長的。美國總統選舉往往是十一月出結果,第二年的一月底宣誓就職,交接期不過三個月。俄羅斯三月選舉總統,五月新總統宣誓就職,交接僅有兩個月。相比之下,中國的政權交接就顯得拖沓冗長,亦與國際潮流相悖,而且人為製造混亂,非常不科學。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除了要往民主方向更進一步,縮短執政黨代表大會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間隔周期,盡量縮小政治真空期與減少政治混亂,避免憲政危機,也是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