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樓泡殃及用家 辣招情理難容

遏樓泡殃及用家 辣招情理難容

港府重錘狙擊炒樓,招數之辣前所罕見,惟其辣也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全港主要大屋苑,只有零星成交,慘淡景象今年首見。政府辣招懲炒家,未嚇驚炒家,先打窒了用家。睇樓大減,未見業主掀減價風,就是用家離場觀望的現象,因為現今炒家誰人無貨在手?要睇樓入貨的是正常置業、正常換樓、正常投資的用家,現今大有被「趕離」樓市現場之勢,不只是等待樓價走向明朗,而且是根本打亂了買樓預算。

這種表面見效、實則見害的招數,不能說不辣。政府為何出此辣招?究其原因不外兩層:其一,早年一手製造了樓市供應斷層,現時雖圖增加供應去矯正,但力不從心事倍功半;其二,近期出招遏炒樓搔不到癢處,無一見效,使政府丟盡臉面,又惟恐一旦出險情中央咎責。政府被迫用「需求休克」的方法救急,至於因此而殃及用家,也顧不得太多,先顧全了政策顏面再說。

令人擔心的是,這種情況或者維持兩年,有別於措施「暫時」或「臨時」的較短期定性。印花稅修訂「先斬後奏」訂明追收權,並且對置業後有困難的業主,全無豁免關上「逃生門」,條例基本排除了住宅買家的靈活性。同時,置業的門檻抬高、啟動成本增加,亦將實力較弱的買家摒出市場,使他們錯失利用當前的低息環境,實踐置業夢想。由招數的強硬及欠缺彈性,凸顯不近情理一面,能否重創炒家姑且勿論,打窒用家卻明顯不過。

當前樓市炒作兩大勢力,一股是本地資金,另一股是內地或海外流入資金。本地資金中有兩類,一類是專門炒樓圖利的勢力,一類是以用為本,樓價大升先賣後再買的換樓客。政府辣招可阻止後者的換樓操作,但對已在樓市賺得盆滿缽滿的前者,最多只能促使他們略微減磅,或者蟄伏一段時間,很難使他們恐慌離場。除非辣招維持很長時間,但恐防長期打壓招致產業艱困、用家有難,才輪到炒家壯士斷臂收山罷戰。

外來炒樓資金財雄勢大,並不把政府辣招放在眼內,他們既將印花稅視之「濕濕碎」,也因往往現金付款、不求銀行按揭的關係,對政府辣招「冇有怕」、「未驚過」。甚至有心藉政府打壓「執平貨」,這些外來勢力反有養成識途老馬、專業炒家的可能。政府辣招反而會無心插柳,將內地外來資金演變為本地樓市打躉的炒作勢力,憑實力他們可以持貨待周期,長遠或成「托市」的勢力。

當市場明白種種市場現實後,對政府辣招非但效果存疑,更視之為欺壓用家、難撼炒家的爛招,因而就不存寄望也深感無奈。無形中,政府鐵腕既未痛打炒家,樓市用家反成為政府的試拳沙包,難免令人對樓市後向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