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澳謀將勤補拙 港交所不進則退

星澳謀將勤補拙 港交所不進則退

在金融海嘯爆發前,歐美曾經掀起一波證券交易所購併潮,產生多家超巨大交易所。這股熱潮近日捲土重來,地點則移師至亞洲。新加坡交易所正式宣布以總值八十四億澳元的現金加股份,收購澳洲交易所,將成為以市值計算的全球五大之一及亞洲第二大的證券交易所。這宗交易顯示新加坡交易所決心將勤補拙,同時亦提醒港交所小心不進則退。

從交易的結構來看,主導的一方顯然是新加坡,願意以高溢價收購,自然並非僅僅着眼於所謂的全球經濟重心由西向東轉移那麼簡單,風光背後其實凸顯新加坡及澳洲兩地的股市均面對發展瓶頸,單靠本土市場的上市資源,難望再有突破性增長,必須把視線轉向國際,尋找新的發展機會。其中澳洲的地理位置更是自成一國,靠一己之力,要融入亞洲並非易事,難怪交易一拍即合。

新加坡交易所一直以成為「亞洲門戶」為目標,在產品開發上力求人有我有,往往搶先香港推出衍生工具,可惜先天缺乏龐大經濟腹地,走國際化路線可說是別無選擇的選擇,與澳洲確實像對難兄難弟。新加坡最近推出美國預託證券交易、與納斯達克市場推展雙邊上市、率先設立利率掉期場外交易結算,動作多多兼且面向國際。此外,新加坡及澳洲交易所先後引入本身參與營運的黑池交易,目的也是吸引國際大戶入場。由於兩家交易所合併後,股市市值接近兩萬億美元,市場廣度及深度大增,加上澳洲有礦產及資源概念,新加坡則有國際金融概念,相信雙劍合璧有助提高叫座力。

反觀港交所近年發展可說順風順水,單憑中國經濟崛起這一概念,在吸引內地和國際企業上市以及環球資金入場,就算未至於不請自來,也不用花費大氣力招攬生意。高盛證券上周大幅調高港交所目標價,理由很簡單,就是預期離岸人民幣中心的發展,將刺激港股明年及後年的日均交易額達一千二百億及一千三百五十億港元,以人民幣計價的新股更有望明年登場,屆時港股市值必定水漲船高。

因此,不難理解香港與新加坡股市的發展策略為何有些南轅北轍。港交所主席夏佳理早前便曾質疑引入黑池交易對市場發展是否有利,行政總裁李小加提出的發展策略則是以人民幣產品及內地為重心,就連最近有關延長交易時間的諮詢也是以接軌內地為焦點,較少提及與歐美股市連成一線。

港交所表面上並不熱中尋找聯盟,實際已與內地結成同盟,但這種關係並非白紙黑字寫下來,主要是靠雙方的默契來聯繫。換言之,發展甚麼市場、推出甚麼產品,要視乎內地的態度,政策風險揮之不去。當然,食離岸人民幣這條水並無不妥,但是必須盡快確定時間表和路線圖,一旦原地踏步,結果必定是不進則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