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之後,青年成為了社會的焦點,特區政府亦為此增撥資源加強青年工作。一年下來,大學校園風波不斷,青年工作的開展舉步維艱。日前發生的旺角暴亂,說明政府在佔中後加強青年工作有其必要,亦證明政府在青年工作上的所言所為至今並無顯著成效。根據官方的資料和民間的訊息,參與暴亂的市民之中,青年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青年繼續成為社會焦點。

社會究竟要做些甚麼,才算在青年工作上取得成效?這顯然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按照香港過去幾十年的一貫做法,社會各界面對問題時,即時的反應是認為政府資源投放不足。因此,香港社會養成了向政府要錢的習慣,而政府也樂得順應民意增撥經費,然後分派給大小團體執行工作。

政府最後將處理問題的始末寫成報告,說明錢撥了多少,甚麼團體組織了甚麼活動給多少青年參加等,就算完成任務。青年工作的開展模式和流程亦大同小異,效果如何,看看佔中和旺角暴亂就一清二楚。

社會出了問題,其實未必是事情做得不夠,可能是做得不好,也有可能是做過了頭。因此,對應社會問題不必處處增加資源,要確實找出問題,然後對症下藥才成。香港的青年究竟出了甚麼問題,至今尚未有令多數人滿意的答案。至於青年工作以上述的模式在社會開展,顯然是摸錯門口,青年工作主要的平台其實就在學校。

旺角出事之後,社會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政治爭議之上。教育局局長至今只簡短發表了幾句搔不着癢處的說話。他被記者訪問時隨口訓勉學校、校長、老師和家長加把勁,讓學生知道暴力不被接受,並要強調法治和守法的重要性云云。局長所言都是道理,不過,這幾年上街以暴力破壞法治的青年,不就是在現行的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學生嗎?難道青年問題的繫鈴人真的能夠解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