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政府以社區照顧作為安老政策其中一個方向,部分獨居長者被安排入住公屋,由社區服務團隊照料起居,惟他們的社交需要往往受漠視。有獨居二十年的長者向本報控訴孤苦無依,冀在晚年入住資助安老院舍宿位,卻擔心「等到死都等唔到」。有長者協會指,政府不能將社區照顧當作「萬靈丹」,因部分獨居長者有社交需要,並且要加強照顧,促當局應對症下藥,加強處理有特殊需要的長者,在推行社區照顧的同時,亦要增加安老院舍宿位,避免出現斷層情況。

    獨居二十年且不良於行的張文雄,冀盡快入住資助安老宿位度過晚年。

    患病影響導致四肢無力,張伯需要睡在床上再拉動繩子才能打開木門。

    張伯未能自行洗澡,需靠家居服務隊協助。

    獨居長者有增無減,去年單計居於公屋的獨居長者就逾八萬五千人。

    長者輪候資助安老宿位及獨居公屋情況

    支援不足
    郭同學(大學生):「政府安老政策支援唔夠!唔好淨係掛住大型基建,搞多啲民生措施幫助基層,尤其係獨居長者。」

    胡同學(大學生):「老人家自己照顧唔到自己,政府可以增加生果金,屋企人都要多啲陪吓佢哋,呢個係一種責任。」

    做一個簡單的開門動作,獨居長者張文雄(張伯)首先要坐在輪椅上,將輪椅移動至床邊,花盡九牛二虎之力爬到床上,再躺下來用右手用力拉扯繫於門栓的繩,才勉強打開門。患有小腦萎縮症的他手腳無力,日常起居不能自理,說話能力亦受患病影響。

    寫信向本報求助

    「我想快啲入住政府安老院,驚我等唔到三年咁耐。」今年七十一歲的張伯,願望是盡快入住資助安老院舍宿位。他早前親自寫信到本報尋求協助,提到多年來過着無親無故的獨居生活,倍感唏噓,「我冇老婆冇仔女,阿媽過身之後就一直一個人生活。」他與不少公屋獨居長者一樣,由社會服務團體每日提供膳食,隔日為他洗澡,間中清潔家居等,惟其社交圈子狹窄,只間中由義工帶到社區中心參加團體活動。靈實家居服務隊社工指已為張伯申請入住資助安老院舍宿位,並已輪候一年多。

    如張伯般獨居於公屋單位的長者愈來愈多,根據房屋署數字,單身長者公屋過去四年不斷上升,由一二年的七萬四千多人,上升至去年九月的逾八萬五千人,升幅達一成四,而輪候此類單位的人數亦有一萬二千六百人。

    「張伯個案只係冰山一角!」香港長者權益協會總幹事李立航透露,政府視社區照顧為安老政策的大方向,卻忽略長者的心靈需要,他指有一名年近八旬的婆婆,原本與兒子同住在粉嶺一個公屋單位,兒子婚後搬走,獨留婆婆在家,表面上生活空間大了,卻每日回家面對四面牆,直至數年前婆婆跌倒,身體開始變差,欲申請入住資助安老宿位,卻未知等到何時。

    促增加公營床位

    他指不少獨居長者在心靈上的挫折感很大,若能夠在資助安老院舍得到適切照顧,並能在院舍中與其他長者共處,可讓他們在人生晚年得到應有的尊嚴,當局應就特別個案加強處理,安排有迫切需要的長者入住資助安老院舍宿位;長遠在推行社區照顧的同時,亦要增加公營安老院床位,避免出現斷層情況。

    社會福利署發言人指,全港四十一間長者社區中心轄下的長者支援服務隊和一百六十八間長者鄰舍中心,透過外展服務及社區網絡,定期以電話和探訪慰問長者。現時平均輪候津助或合約院舍提供的護理安老宿位為三十六個月。

    文:林建平

    圖:吳康琦

    逢星期一至五見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