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前,紅朝的革命鬥爭目標是要在全世界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不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把國家愈搞愈窮,令中共不能不改變這鬥爭目標,要向資本主義學習發展經濟,向資本主義「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方法」。就在這個時候,紅朝「撞上」了九七香港回歸問題,非常現實也非常理性的對待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自由港的資本主義,制訂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國策,充分利用資本主義推動中國現代化,讓香港繼續生金蛋。
於是,香港資本主義的「主人翁」工商界就成了寶,成了座上客,朝廷要千方百計的穩住他們在香港投資經營,鼓勵和吸引他們到內地投資設廠、做生意。朝廷領導人帶頭和工商巨子交朋友,建立友誼,從鄧小平、江澤民到胡錦濤,朝廷和香江工商巨子的友誼交情「代代」相傳。
其實,中共革命家和香江工商界,是不可能建立真正的交情和友誼的,他們可以坐在一起把酒言歡,親切交談,卻不涉及任何「感情因素」,更培養不出甚麼「個人感情」。大家都知道,相互交往只是出於經濟利益、政治利益的需要,但是口頭上一定要講「愛國家」、「愛人民」、「愛家鄉」,講「血濃於水」。
這當然是應該的。不過,既然一早大家就認識到這些,當形勢變了,香港工商界的價值下降了,雙方關係開始疏遠,你不再需要我,我在你那裏也得不到甚麼利益了,那就應該互道珍重,拜拜可也。
柳太極 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