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不進則退的論調歷久常新,中國社科院最近公布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再次印證這一點,事關香港十多年來首次跌出「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榜首,被深圳超越僅排第二位。

    社科院對此解讀一針見血,直指香港「守成有餘,創新不足」,另外佔領行動及與內地旅客的摩擦,都削弱香港和諧城市競爭力,認為香港有被邊緣化的風險,應居安思危,促進科技創新。

    事不離實,持續七十九日的佔領行動影響深遠,不過似乎結束將近半年,除了警方有明確數據指,應對佔領行動涉及三點五億元,其他部門開支或對經濟的影響,似乎沒有專門分開统計,或已融合至新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或未能令外界清楚檢視,除無形的損失,有形的損失亦值得加以警惕關注。

    對於藍皮書提及香港對新興有潛力產業關注不足,科技創新等問題,凡此種種均非首次曝光,明顯有再向昧於形勢的人士作當頭棒喝之意。端看前年報告,其實已經指出香港產業結構向創新科技方面轉型無明顯突破,當時報告主編倪鵬飛直言,「一個國際化城市,沒有科技創新是不可以長久的。」

    再追源溯始,更可能早於二○○七年,時任國家領導人已向時任特首「貪曾」曾蔭權爵士指,香港應該在創新、知識、人才及環保四個方面學習新加坡。

    由此路進,香港競爭力的興衰,其實早有人指點迷津,近年最受關注的必然是創新科技方面,特別是資訊科技界翹首期盼設立新局多時,惟其中一個大關口是立法會,激進泛民議員未肯開綠燈,繼續政治掛帥大於一切,總之要將之拉倒,現屆政府已開始重走立法會過三關的程序,務求創科局早日成立。

    除此以外,過去政府多次被批「食老本」,對於大型基建工程及項目議而未決,君不見大嶼山發展計劃過去多屆政府都有觸及,近年才稍有寸進。另一致命傷是官員的發展視野落後於形勢。

    說到底,要把香港的競爭力鞏固並提升至另一台階,在目標清晰後就要下大力氣急起直追,而行政立法兩大持份者,在必要法定程序及諮詢外,均要努力尋回香港速度,否則陷入無了期的政治鬥爭局面,受害的又是普羅大眾。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