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五日,政策研究青年峰會在香港大學舉行「從單程證制度看香港移民政策」論壇,區區獲邀出席。會後,公眾焦點落在社區組織協會幹事施麗珊的「出位」言論上。事緣有人在台下提問,質疑來港家庭團聚的新移民對本地有何經濟貢獻?施回應指,新來港人士填補香港大部分基層職位,又稱大部分新移民都能自力更生。施更反唇相譏:港人應反問自己(特別是台下學生)對社會有甚麼貢獻,不要把矛頭指向新移民。
所謂「貢獻論」者,原出於經濟右翼,主要是針對福利制度,即「綜援養懶人」之說。也許由於去年終審法院裁定申請綜援的居港年限由七年縮短至一年,引致新移民申請綜援增加,發問者便誤用貢獻論,而忘記了問題的焦點在於單程證的審批權及港府能否調節來港的人數。
若施麗珊確是左派,大可指出貢獻論的錯謬反駁。可是她竟附和之,還以提供廉價勞動力作為新移民的貢獻,豈非認同經濟右派的觀點?施麗珊反問台下學生對香港有何貢獻,其實更加驚人,因為那暗示學生是間接拿政府資助讀書,實為不事生產,反觀新移民是廉價勞工市場的「中流砥柱」,亦有幾分「勞動光榮」的味道,這種思想卻有點極左傾向,施某意識形態之混亂,可見一斑!
健全福利制度有賴庫房儲備充足,並作合理分配;中共以大量「新移民」殖民香港,若港府不能參與單程證審批,遲早出現資源不足、僧多粥少情況,屆時特區政府及商界更加大條道理反對福利制度。高唱「包容」的社運左翼,真是好心做壞事!
黃毓民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