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盟國分三個層次
繼德國日前逮捕了一名涉嫌為美國提供情報的雙重間諜後,再有消息人士透露,德方正對另一宗來自軍方的美國間諜案進行調查。涉嫌從事間諜活動的人員,在德國國防部的政治部負責國際軍備合作事宜,參與國防部有關安全政治的政策決定。
德國看清美真面目
這一連串的間諜案說明,美國對德國的情報刺探工作是有組織、有計劃的,經過周密部署,不僅覆蓋德國政要,還涉及德軍和德國情治部門。這種無處不在的刺探,說明美國並沒有將德國當作親密無間的盟國,而是當作潛在的挑戰者加以防範。美國國安局一位匿名高層透露,奧巴馬早已知悉監聽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計劃,他不但沒有阻止,反而下令繼續,因為他不信任默克爾,要知道她的所有事。
美國政要曾承諾,美國對德國的監聽與間諜行動只是針對恐怖主義和有組織犯罪,但從這幾宗案件來看,美國政要說的是赤裸裸的謊言。比如剛被揭露的德國聯邦情報局的雙面間諜,向美國提供的都是德國有關涉美決策的情報,根本不是所謂的恐怖主義與有組織犯罪。德國過去一直跟隨美國宣揚中國間諜威脅論,但現在看來,真正威脅德國主權與安全的並不是中國,而是德國頂禮膜拜的美國。經此一役,德國對美國的真面目應該看得更清楚。
美國雖然有很多盟友,但華盛頓對盟友的定位有多重,這些盟友的「含金量」亦不同,其中英國、加拿大、新西蘭、澳洲這四個英語國家是美國最緊密、最放心的盟友,五國簽訂《互不監視條約》,同意不對對方的官員進行監聽或在對方領土內從事間諜活動。美國每次糾集出兵,這四國必定衝鋒在前,處處唯美是瞻。
德意法等歐洲國家和日本、南韓、沙特、阿聯酋等國,則被美國定性為第二層次盟國,華府表面上對這些盟國「情比金堅」,內心卻對它們將信將疑,在操作上採取控制性利用策略,這些國家的政要、軍隊、情治部門無一例外遭受美國的監聽與滲透,一些反美政客更遭到美國打壓。
至於波蘭、匈牙利、伊拉克、菲律賓等國,則被美國定性為隨時可以拋棄的盟國。華盛頓雖然對這些國家有一些安保承諾,但一遇戰事爆發,絕對不會出兵相助,反而利用雙邊條約中留下的「漏洞」隨時開溜。這些國家與其說是美國的盟國,不如說是美國的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