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組報道】歷史產物「深圳市過境耕作證」(下稱耕作證)容許內地邊境村民每日一次由指定「耕作口」從深圳進入本港耕作。但農業式微下,持耕作證來港耕作名存實亡,還成水貨客的「免責金牌」。本報記者連日到打鼓嶺禁區,直擊由長嶺耕作口來港的「耕作水客」,四出往上水水貨倉及商店購物的情況。立法會議員直指,耕作證已不合時宜,當局應盡快檢討,免耕作證被水貨客濫用。

一對男女的手拉車滿載日用品,包括奶粉及日本藥物。

由深圳邊防公安局簽發的耕作證呈黃綠色,印有持證者個人資料。

耕作證由深圳邊防公安局簽發,現有約一千五百張,深圳居民可由六個耕作口進入本港耕地,但位於禁區打鼓嶺蓮麻坑村內的長嶺耕作口卻成另類走水貨渠道。

即乘車往上水購物

每天早上約九時,不少持黃綠色耕作證的內地居民從長嶺耕作口進入蓮麻坑村,他們在附近的香港警崗登記資料後,便急不及待乘專線小巴往上水「購物」。到達上水後,其中兩男一女到達新康街一個水貨倉庫,在倉庫內「選購」所需物品。另一名女子過關後,便在上水一帶狂掃水貨,直至「夠鐘」,才拖着手拉車返回內地。記者採訪當日,更看見警崗內耕作證的登記表,填滿三張白紙。

下午四、五時是水貨客「回巢」高峰期,大批水貨客雲集上水港鐵站旁專線小巴站,等候乘小巴前往長嶺耕作口,返回內地。記者目擊一持耕作證的女子,攜着數大袋奶粉及日本藥物過關後乘坐內地公車到蓮塘附近的小區「交貨」。

警方發言人指,持耕作證者每天過境人數約有一百人,過境時,若警員發現帶有違禁品或應課稅物品,會交相關部門處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