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喜功泡沫化 重振教育談何易

前朝曾蔭權政府信誓旦旦發展所謂六大優勢產業,可惜事與願違,當局的雄心壯志不僅無助產業多元化,反而添煩添亂,尤其教育產業導致院校唯利是圖,更是劣評如潮。有立法會議員擬提出動議,促請當局重振本地教育質素,停止教育盲目產業化,可謂一語中的。

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後,港府為掩蓋對抗金融海嘯不力的窘態,提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教育是其中之一。然而,這些大計沒有考慮香港的實際情況,也沒有周詳規劃,只是心血來潮拍腦袋的產物,故從提出的一天起已經注定失敗。幾年下來,六大產業仍然無影無蹤,其中教育產業更是適得其反,所謂「區域教育樞紐」淪為海市蜃樓,被內地官方媒體抨為「大躍進式發展」。

眾所周知,本港教育問題多多,以專上教育為例,資助學位本已供不應求,大學升學率不足兩成,不僅遠低於其他發達地區,連內地都不如,以致每年皆有大量考獲升學資格的本地生被拒諸門外。在這種情況下,港府不是增加教育投資,幫助更多本地學子接受高等教育,反而盲目發展教育產業,將有限資源拱手讓給外來學生,導致不少本地學生被迫自費接受副學士等「次等」教育,簡直荒謬之極。早前港大及嶺大附屬學院爆出超收、濫收副學士風波,引起輿論嘩然,可以說是對教育產業的最大諷刺。

其實,被外來學生擠佔的何止學位。不少院校在分配宿舍時,要求本地學生作出犧牲,讓位給外地生,引起不少衝突。更糟糕的是,由於內地來港學生人數急劇增長,宿舍等硬件設施遠遠未能跟上實際需要,大量內地生不得不以昂貴租金租住私人樓宇,還要與本地生爭報課程,甚至爭校巴、餐廳、圖書館、實驗室、電腦室等等,將鳥語書香的校園變成亂糟糟的墟市。有人譏諷,當局未能提升大學的硬件配套,卻急不及待發展教育產業,最顯著的「成果」就是推高大學附近的樓宇租金,讓大地主得益。

古人說,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要發展教育產業,必須先打好基礎教育的根基,無奈本地基礎教育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加上教育改革朝令夕改,不僅學生淪為白老鼠,連教師也不堪其擾,根本無法專心教書,遑論提升教學水平。

事實證明,教育產業事與願違,港府投入的資源愈來愈多,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卻愈來愈少,而外來學生則得不到足夠的支援,難以融入香港社會。何況本地產業單調,縱然可以吸引外地精英學生就讀,畢業後也未必有用武之地,到頭來,香港成為外地學生的跳板,最終留在香港又能人盡其才的少之又少。前朝政府聲稱發展教育產業可吸納人才,到頭來變成為他人作嫁衣裳。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香港並沒有發展教育產業的條件,港府好大喜功,遺害無窮,現在是撥亂反正,檢討所謂六大產業的時候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