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應用普及下,教育會更接近明德之道,還是讓課業壓力全天候籠罩?內地近年力推科技教學,通訊軟件運用遍地開花,不少學校均引入微信發作業方式。雖然師生互動更便捷,但同時,兒童課後生活被「入侵」,惹起專家的擔憂。

內地小學生到深夜還要透過微信改正功課。(互聯網圖片)

教師通過微信派發功課。(互聯網圖片)

教師直接在微信指出學生錯處。
(互聯網圖片)

內地社會愈來愈以成績定輸贏。(資料圖片)

師生在課堂上正面互動,能達到言行身教的效果。(互聯網圖片)

今年一月某個晚上,天津初中學生張澤昊正煩惱於老師在微信發布的數學作業。當晚七時左右,澤昊的母親在手機上收到一張手寫試卷的照片,上面交代了三道有關於平行線的幾何題。

時值寒假前的考試複習階段,張澤昊的數學老師未有理會已是深夜十時,照樣打電話,指出澤昊微信上交的課題有錯,要求他立刻改正,再把改好習題拍照片傳回給她。這樣,她就能在午夜前完成批改。

錄音背誦成語古詩

數學並不是澤昊最喜歡的科目,所以在微信上,他交作業往往比較遲,而且亦對這做法大感困惑:會不會也讓學生間出現抄襲可能?「這個應用程式(微信)其實沒那麼的有效。」澤昊略帶不滿地說。

只有七歲的佛山小二女生妮妮,自從開始放寒假,每天都會向爸爸要手機,原因亦是要用微信做作業。

據了解,妮妮班上的所有作業都要上傳,轉到班級特設的微信群,除了文本作業外,還以要錄音方式背誦成語古詩。

寒假期間,妮妮的班級微信群,每天都「叮噹」響個不停。該班學生還分成了九個小組,小組組長在帶頭學習的同時,也要督促其他同學一起完成作業。每當看到同學已完成作業,他們就會產生一種緊迫感,也趕緊做完上傳到群裏,「你爭我趕」。

專家:影響性格發展

「這是一種創新,也是未來的趨勢,值得學校去嘗試。」佛山社會學學者張喜平認為,這種方式更節約資源,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有促進作用。

不過,有跟進這個現象的美國傳媒表示,在中國這樣非常重視學業成績的社會,微信不但迅速地介入教育系統,有時還會被過度利用,「因為微信,中國的中小學生的學習時間似乎『被理所當然地』拉長了。」

「它入侵了學生的個人生活。」內地的教育研究院專家熊丙奇認為,引入技術平台前,各界應先搞清楚,到底該以甚麼方式利用,否則將影響着孩童們的性格發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