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公眾討論郊野公園,常稱之為麥理浩時代的德政,這點固然正確,然而此政策的源流,遠早於英人麥理浩。

香港郊野公園的政策,源自美國的國家公園,是一九○一至○九年間出任總統的老羅斯福,將此理念發揚光大。

由於美國民主黨在南北內戰期間站錯邊,以致共和黨長期獨大,因此衍生出官商勾結、金權政治,史稱「鍍金時代」,尤以十九世紀末為烈,民間抗爭此起彼落。老羅斯福雖然是共和黨員,也是外交鷹派,處理內政卻具社會良知,善意回應民間的「進步運動」,曾調停煤礦罷工,為工人爭取加薪及減工時,通過《反壟斷法》及保障食品安全的法案。

老羅斯福熱愛狩獵旅行,但同時也是保育人士,對美國荒野的濫捕早已看不過眼,他更憂心財閥的圈地運動,恐懼終有一天國內所有的自然美景都會淪為他們的私產,公眾止步。故此他在任內大力推動保育,通過《聯邦文物法》,國家公園由五個倍增為十個,後世史家美言為「大自然的民主化」。

反觀當下的中國大陸,全面化公為私,圈地拆遷無日無之,梁振英港共政權垂涎郊野公園,並非偶然,將來建屋落成後近水樓台,餘下的郊野公園將變相成為新樓盤的後花園,如果興建的不是公屋、居屋,就可能是留給中國寓港權貴的豪宅!

所以,港人不能對郊野公園化公為私的陰謀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