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下星期一開會討論以收費方式減少都市固體廢物,環保署向該會提交的垃圾收費試點計劃中期匯報指出,「按重」及「按桶」收費對市民的減廢誘因較為間接,需較多資源配合運作的「按袋」收費則普遍認為最公平、減廢誘因直接,但三個方式在試驗計劃時均未能明顯減廢。有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委員認為,徵費減廢措施不能再拖。
七屋苑曾試驗三收費模式
環境局於七個屋苑試驗徵收都市固體廢物費用,其中九龍灣淘大花園三座大廈六月起,分別試行按重、按桶及按袋收費。「按重」是全幢大廈每月平均徵費約三千五百元,每戶攤分近十四元,屬三個方案中最便宜,但垃圾量反覆,六至十月平均每月垃圾重量,較試驗計劃前輕約百分之二。
「按桶」方式則以六百六十公升容量的垃圾桶作計算單位,每戶每月攤分約三十三元,但住戶在六至十月的垃圾量不跌反升,較計劃前升約百分之二點五。由住戶自行購買專用垃圾膠袋的「按袋」方式則減廢最多,但亦只減約百分之三,三人家庭每月收費約四十元。
可持續發展策略工作小組委員何建宗指,三收費減廢方法各有優劣,倡綜合「按量」和「按重」方式收費,認為不一定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