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豆耐鹽基因複製成功,全球耕地「鹽漬化」問題有望解決。香港中文大學大豆研究中心主任林漢明耗逾十年時間,種植大豆收集數據,並透過基因組測序技術,抽出野生大豆的耐鹽基因。

林漢明冀發現大豆的耐鹽基因,可解決全球農耕地鹽漬化的問題。

可於貧瘠土地種植

林漢明更透過「雜交」方法,將耐鹽基因移植至「嬌生慣養」的裁培大豆身上,培育出不怕乾旱和鹽分的「超級大豆」品種,該品種需培育六代才大功告成,過程約三至六年,未來可於邊緣及貧瘠土地種植,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

現時全球逾九億公頃土地鹽漬化,中國的鹽漬化可耕地更達六百七十萬公頃,因鹽分過高,農作物無法生長,不耐寒、耐鹽的裁培大豆就是一例。

林漢明與研究團隊十多年前開始為大豆「生命解碼」,發現野生大豆有很高的耐鹽性,團隊於是運用種植方法,花七年時間收集野生和裁培大豆的數據,再用基因組測序技術,建構出大豆遺傳圖譜,期間突破地發現耐鹽染色體的位置,林漢明再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複製當中的耐鹽基因。

不申專利盼助科研

林漢明指,野生大豆較「細粒」,又不適合機械化收割,農民普遍不願種植,團隊採用非基因改造的「雜交」方法,將耐鹽基因移至裁培大豆上。為避免植物「熱死」,研究員需小心翼翼,每天待晨光初曦之時才為植物授粉一次,過程約需十四天,該「超級」品種需種植六代才能完成培育,林形容過程猶如將兩樽不同類的汽水「溝埋」,「喺可樂樽入面放個雪碧蓋,再倒可樂入去,最後點都剩番個蓋。」團隊未來將於中國東北及西北乾旱地區實地種植,期望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林漢明又指,不會為發現申請專利,冀成果啟發科學家研究,解決全球農業問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