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 今天,跟大家談談另類「德」育?

    他們拿了半數諾貝爾獎

    不久前,參加了一個分享開發孩子智能的座談會,一位講者大談「德」育──德國的教育制度和啟示。

    「大家知道哪個國家民族出產最多諾貝爾獎學者嗎?答案是德國裔。那麼德國裔人摘下多少諾貝爾獎項?答案是大約一半。」講者的開場白十分吸引。

    講者細說德國的教育體制令人驚嘆,超乎我們想像。原來德國立法禁止「學前教育」,該國的幼稚園以照料孩子為本,不分年級,鼓勵實踐學習,如多做手工創作等,不像我們的拿起課本教授知識。

    「幼稚園的唯一任務,就是讓孩子愉快地成長,西方觀念深信人天生愛玩,所以奉行孩子應從玩耍中摸索,而非課本。」他鄭重地說。

    我們還力爭贏在起跑線

    講者續說,德國小學限上半天課,下午只有課外活動。三年班才開始讀外語(英語),四年班按學童能力,由老師推薦升讀文理或工科課程。

    「我們呢?」講者的問題值得反思。港爸港媽唯恐子女輸在起跑線,子女讀幼園,就要趕學多種語文(兩文三語是基本);小學上完了全日課,還要上補習班,務求把子女腦袋的「潛能」都盡早「掏」出來!

    「德國的制度是有理論支持。」講者進一步解說,他們認為過度開發幼童智力,「記憶體」塞滿知識,預留給想像的空間會同步被強佔。「孩子腦袋載滿的,都是前人經驗,毋須主動思考,大大削弱創作力。」難怪西方人的科學和創意,領導全世界!

    一點思考

    1.你為子女報讀多種課程,是因為群眾壓力?

    2.你較重視子女的學業成績排名,還是創意?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資深教育工作者、小學副校長 廖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