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豪雨一場災,已成為中國的城市病。連場暴雨襲擊珠三角,多個城市汪洋一片,這場內澇直擊中國城市發展的軟肋,戳破中國發展的神話。

深圳日前經歷一場多個小時的大雨,全城陷入癱瘓,處處行車如船,深圳變成海洋,市民在街頭捕魚,許多地鐵站更變身水簾洞。其實,類似場景幾乎每年可見,當局每次都將罪過歸咎於老天爺,不是五十年不遇的降水量,就是百年不遇的颱風,從來不反思城市建設有何弊病。

深圳的城市建設,無論規模還是投入,在神州可進前五名,光是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就花了上千億元。但這些真金白銀堆砌的形象工程只能為官員帶來光彩,卻解決不了老天爺出的難題,一場暴雨令城市排水系統的問題暴露無遺。事發後,有媒體揭發,儘管深圳三十年來的下水道總共建設了一萬三千七百多公里,但基本按一年一遇的標準建設,只能應付每小時降雨強度約五十毫米的大雨。如此「標準」,在多雨的南方豈非笑話?

中國的城市往往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表面上高樓林立,道路四通八達,堪與歐美發達國家城市媲美,但城市內在的質量與規劃卻落後別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尤其是下水道,歐美等國的下水道使用了上百年,可以拍攝槍戰大片,可以進出房車,相比之下,中國城市的下水道僅能容一人爬行,而且還被許多市政管線堵塞。

只顧門面 花冤枉錢

城市內澇並非中國特有。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東京下了一場暴雨,不僅使兩萬多輛汽車受災,還造成八十多人死亡。為此,日本人專門發明了「城市型水災」這個名詞,並斷然採取措施,避免類似災害再次發生:在大阪和東京修建地下河,闊十餘米,長度數十公里,將低窪地區的雨水導入地下河,排入海中。日本政府出台《下水道法》,嚴格規定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項技術指標,並硬性規定在城市中每開發一公頃土地,應附設五百立方米的雨水調蓄池。從此,日本大城市告別了內澇的歷史。

法國文豪雨果說過:「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偏偏當今中國城市最脆弱、最無濟於事的就是下水道。城市沒有良心,是因為官員沒有良心,他們愛做表面文章,為了拚政績升官,寧可在公路上貼金鋪銀,寧可將衙門建得媲美白宮,也不肯加大投入修建下水道,因為下水道建得再好,上頭也看不見。

日本人將錢花得實在,解決問題也乾脆,相反中國人花的都是冤枉錢,每個中國官員都想着只要自己任上風風光光,哪管卸任後洪水滔天?一條小小的下水道算得了甚麼?連天橋、體育館這些關係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設施都可以建成豆腐渣,他們還有甚麼不敢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