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見好(左)希望康文署能將轄下的六百八十個遊樂場增加共融設施。
【本報訊】有調查發現四分一受訪本港家長,在過去三個月未曾帶殘障子女到遊樂場遊玩,近半人更指本港共融遊樂設施不足。有團體計劃在下月底提出共融遊樂空間設計指引,供港府參考外國經驗,優化本港遊樂場設施。
逾七成逗留不足一小時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香港委員會去年撥款五十萬元予智樂兒童遊樂協會,評估本地共融遊樂場情況,協會今年七月委託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一百六十多名育有殘障兒童的家長,發現兩成半人在過去三個月未曾帶子女到遊樂場遊玩,而有帶子女到遊樂場遊玩者中,逾七成人每次逗留不足一小時,近半數人指共融遊樂場不足,設施欠吸引力,又或住所附近無遊樂場。
有一名八歲患中度自閉症兒子的湯先生指,元朗住所附近無共融遊樂場,每次都要到較遠地方玩樂,車程長達十多分鐘,兒子常感不安。港大社科研究中心總監白景崇指,現時本港遊樂設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殘障兒童的遊戲權利及發展機會,政府應在場地設計多花心思。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王見好稱,現由康文署管轄的遊樂場有六百八十個,當中僅百分之五有共融設施,「殘障兒童亦有玩樂的權利,希望所有的遊樂場都可改善為共融遊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