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騷添煩添亂 膠袋稅爛尾收場

港府的環保政策五時花六時變,讓人眼花繚亂的「新意」往往以爭議收場,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徵收膠袋稅便是典型惡例之一,政策制訂草率,諮詢不足,監管不到位,早已名存實亡,爛尾收場不過是時間問題。

膠袋稅第一階段徵費○九年七月初實施,僅涉及大型超市、便利店及連鎖零售店,因實際效果備受質疑,早已為人詬病。惟環境局一意孤行,在膠袋稅實施近兩年後推出第二階段諮詢,建議將徵費範圍擴展至所有零售店,結果惹來更大爭議。

按環境局的建議,新措施實施後,全港六萬間零售店舖如要向顧客派發膠袋,每個需收費五角,包括現時不用徵費的平口膠袋也不獲豁免。為減低行政成本,日後的收費毋須上繳政府庫房,商戶可自己直接落袋。然而,因為無銷售單據,當局只能透過突擊巡查與市民舉報執法,難以有效監管,變相令措施有等於無。

有立法會議員質疑,若商戶毋須上報膠袋用量及徵費,計劃成效難以監察,擔心有商戶為免得失顧客寧願免收膠袋費;當局既無法掌握派發膠袋數字,又不可能逐戶巡查,令徵費計劃名存實亡。

「東方報業民意調查」顯示,對於港府建議擴大膠袋稅範圍至所有零售點,近三成受訪者認為,當局應從教育着手,不應徵費靠嚇,逼市民就範;兩成四擔心會造成實施及執法混亂;更有近兩成直斥政策非常擾民。對於為減低成本,毋須上報膠袋用量及徵費,三成六受訪者質疑此舉會導致日後難以評估措施成效;兩成八批評政策「唔湯唔水」;兩成四指會造成法例漏洞。

新措施劣評如潮其實並不出人意表。當局「賣大包」,取消膠袋稅上繳政府的做法,由商家自己落袋,雖節省了行政費用,卻留下了監管的大漏洞,不僅自廢武功,更變相鼓勵商戶違例。名為保護環境,實為添煩添亂。

事實上,港府一向將環保當做騷,自環境局局長邱騰華上台以來,推出的政策不是爛尾就是觸礁,除了效果成疑的膠袋稅,罔顧實際推出的停車熄匙措施,因民意強烈反彈被迫多番修改和讓步,最終搞出個不倫不類的「剝光豬」版本;慳電膽現金券更因被指有利益輸送之嫌,要無限期擱置;環保署提交的港珠澳大橋工程環評報告遭小市民提出司法覆核,被法庭裁定不符合法例規定,更是丟人現眼。

有監察團體狠批邱騰華毫無建樹,只會不斷製造爭議和為市民帶來不便,是「香港史上最差的環保官員」,可謂一語中的。「東方報業民意調查」的結果與關注團體評價不謀而合。近年港府推行多項環保政策均惹來爭議及爛尾,三成九受訪者直斥邱騰華決策時欠深思熟慮;近三成指摘他能力不足;認為他不勝任局長職位的也有一成五。

民意昭昭不可違,膠袋稅徵費引起的爭議,只是港府環保政策失敗的一個側面,是環保缺乏長遠規劃,政策沒有連貫性,監管漏洞百出的必然結果。漂亮口號愈來愈多,空氣卻愈來愈污濁,藍天白雲愈來愈遠。試問港府,這樣的環保成績單,叫市民如何收貨?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