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悲歌年年唱 奈何港府終不聞

五一勞動節原是紀念勞工貢獻的日子,在香港則已成為示威遊行的日子。今年也不例外,勞工團體紛紛走上街頭,打工仔發出強烈的呼聲,要求政府正視勞工權益,改善勞工處境。

近年港府不斷高唱經濟凱歌,為自己塗脂抹粉,但事實卻是,香港回歸接近十四年,人均生產總值已增加約五成,而絕大部分基層打工仔的收入卻不增反減,以致貧窮人口增至超過一百二十萬,月入少於四千元的貧窮戶突破十九萬大關,比回歸初期暴增一倍。最新調查顯示,絕大部分打工仔的收入增長無法追上通脹,逾七成市民需要縮減開支,其中兩成五被迫節衣縮食。

這些冰冷數字的背後,是無數基層勞工的辛酸血淚。為了生計,有人身兼數職,有人年過八旬仍要揸小巴搵食,最終累死駕駛座上……在香港這個國際都市裏,不少人過着第三世界的生活,對他們來說,高官口中的「黃金十年」、「金融盛世」,根本與自己毫無關係。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社會不公,民怨載道,抗爭怒潮此起彼落,仇商仇富情緒不斷蔓延,以致社會矛盾日益惡化。歸根究柢,這一切都是因為港府無能、推動經濟不力所造成。回歸前,隨着經濟增長,基層勞工水漲船高,只要肯努力,人人都有脫貧致富的機會,社會上何曾出現仇商仇富情緒?

其實,貧富懸殊並非香港獨有,問題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合理分配公共資源,盡量縮窄貧富差距,而不是坐視問題不斷惡化。有經濟學者推算,港府坐擁數千億元財政儲備,只需恰當制訂長遠的扶貧政策,每年花數十億元已可有效改善貧窮問題。無奈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政府對此一概充耳不聞,高官還睜大眼睛說瞎話,堅稱香港不存在貧富懸殊,甚至放出「收入低於綜援方算貧窮」的風涼話。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政府作為社會資源的再分配者,卻沒有做好呢份工,只顧無止境地聚斂財富,對基層勞工的苦況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使商界成為洩憤的對象,長此以往,社會矛盾怎可能有化解的一日?

尤有甚者,當局不但無法保障勞工權益,反而帶頭剝削基層勞工。公務員的收入遠遠高於市場水平,但政府外判工人卻是全香港最低薪的一群,在同一片天空下,公務員與外判工人的待遇天差地別,前者薪優糧準,無憂無慮,後者胼手胝足仍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政府製造不公,分化社會,難辭其咎。

俄國作家皮薩列夫說,我們每個人的全部思想的最終目的,是徹底解救飢寒交迫的人們,除此之外,絕無其他問題值得思考。在不絕於耳的勞工悲歌中,港府應該好好反思:這些年來,官員們到底為基層打工仔做了些甚麼?有沒有真正做到以民為本?有沒有設法解救飢寒交迫的人們?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