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抗爭連環爆 醫療產業成笑話

港府好高騖遠,奢言發展醫療產業。可惜實情卻是,公立醫院醫護人手持續流失,已經惡化到瀕臨爆煲的地步,如果當局再不正視問題,別說發展甚麼醫療產業,公共醫療制度遲早崩潰。

護士協會調查發現,公立醫院早更護士每人最多需要照顧十四名病人,通宵更最多照顧二十四名病人,遠遠超出一對四至六的國際標準。護協發出「黑色警示」,要求醫管局改善前線待遇,挽留資深人手,否則,即使撥款增聘護士也解決不了問題。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公院護士人手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當年港府急進推行護士學位化,貿然關閉醫管局的護士學校,導致護士人手供應斷層,加上公院工作環境每況愈下,驅使愈來愈多護士轉投私家醫院,形成人手流失的惡性循環。雖然醫管局承諾在今年內大量增聘護士,但新增護士以新人為主,難望頂替已流失的資深人手。

公院資深人手嚴重不足,既是當局規劃不當的必然結果,亦是醫管局處事官僚、漠視前線訴求所造成。前線護士反映,由於醫管局所提供的在職培訓嚴重不足,只好自費修讀碩士課程,事後欲調往骨科學以致用,卻遭上層以「讀書只是個人興趣」為由拒絕。在升遷無望之下,不少資深護士心灰意冷,紛紛轉投私院。

人望高處,水向低流,醫管局冷漠對待前線員工,坐視人手不斷流失,留下來的則要承受愈來愈大的工作壓力,以致抗爭怒潮猶如星火燎原,這邊醫生請願,那邊護士抗議,此起彼伏,一發不可收拾。有人譏諷,港府高官志大才疏,將大有可為的「醫療產業」發展為怨聲載道的「醫療慘業」,可謂一語中的。

同樣是發展醫療產業,新加坡政府坐言起行,除了放寬簽證、設立專責部門推廣醫療旅遊外,還多管齊下增加醫護人手,一邊加強本地培訓,一邊吸納海外人才。新加坡只有約四百萬人口,但每年醫科畢業生人數卻多於七百萬人的香港,當地政府正籌劃興建第三間醫學院,同時資助學生負笈海外醫學院,條件是畢業後必須返星執業。

此外,新加坡政府為了招攬外國醫生,特意修改法例,將獲承認的海外醫科大學的數目由二○○七年的二十多間大幅增至目前的約一百六十間,諷刺的是,名單中也包括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也就是說,本港大學的醫科畢業生隨時可以到星洲免試執業。而在香港,即使是外國名牌大學畢業的醫科生,也要經過繁複冗長的考試及實習才可獲得執業資格。

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經過多年努力,新加坡的醫療產業一枝獨秀,不僅為國民提供可靠的醫療服務,還吸引大量境外客源,全球旅遊醫療業每年收益約二百億美元,新加坡獨佔近一成。

俗語說,火車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港府與其誇誇其談發展甚麼醫療產業,不如腳踏實地,先對症下藥解決公立醫院人手不足問題再說。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