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行人數是政圈對民怨的溫度計,綜合主辦單位及警方數字,基本上都有一個比較全面的圖像,「後政改」大型遊行的頭炮由民間人權陣線七一打開序幕,遊行人數與民陣預計的十萬人有極大落差,最終揭盅只有四萬八千人,較去年大跌近九成,創出○九年以來新低,且是○三年七一遊行以來第三低。

遊行人數一下子「大插水」,泛民陣營由持續七十九日佔領行動的光環,新生代的崛起,到事隔近一年,雙學的影響固然一去不復返,民陣的號召力也似乎連年減退,即使今年訴求有修改《基本法》,似是向抱較激想法的泛民支持者示好,惟客觀效果似乎是「兩頭唔到岸」。

籌款數字的起跌,是各方冷暖自知的另一重要表徵。有人分析「死因」是缺乏單一清晰議題,無需要在此時「晒冷」,如果這是實況真相或許令人稍為安心,不過最怕暗藏的實際原因,是支持者對於僅以遊行的方式表達訴求感厭倦,這對於泛民內部陣營,甚至是建制派都是一大警告。

此話何解?政圈消息指在泛民立場來說,如遊行表達訴求已失效失焦,意味未來要以更激行動去表達訴求,但比遊行更激的行動選擇不多,不外乎是絕食、再次佔領包圍等,難道每次面對具爭議性議題,也要透過激烈手段才可達到目標?不但令社會元氣大傷,亦非社會之福;另一方面,今次遊行人數也側面顯示外界對「後政改」分析,原本在社會撕裂的情況下,中間理性務實溫和派理應是社會主流的空間,但似乎不但空間愈來愈壓縮,更多地靠向本土議題看來是如箭在弦。

對於建制派的警示,在於倘若泛民抗爭激進化,要回歸理性一途就只會愈走愈遠,加上「港獨」、本土旗幟進一步崛起,甚至一度騎劫成為遊行龍頭,年復年、日復日的薰陶,如何挽回年輕一代的心變得愈來愈困難,真的進退維谷。講到底,泛民、建制陣營宜趁此時機「接地氣」,不要「堅離地」,猜通猜透政治變局,才可於未來兩年笑到最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