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一遊行人數創新低,佔領行動後,政府無讓步,政改被否決。同時「本土派」冒起,指摘行禮如儀的抗爭無用,這是否市民不願上街的原因?人數銳減代表甚麼?對政府施政有何影響?

顧問老師:歐陽凱琳

Q:為何今年七一遊行人數銳減?

A:市民最關心的政改議題已被否決,暫時沒有迫切的議題要市民上街表態。其次,未必人人認同民陣提出的修改《基本法》理念,因為其目標跟市民自身的關係欠鮮明,主題空泛。再者,近年大小示威遊行頻繁,很多非主流形式的活動可供市民表態,七一不似往日般具代表性。

Q:遊行人數多寡,如何影響政府施政?

A:人數多少是民意的指標,反映着市民有多認同是次行動的訴求。例如反國教時有數以萬計人士包圍政府總部,便反映市民對議題的迫切訴求。當聚集龐大的談判籌碼之後,「民主政府」應當回應。今次的七一人數銳減,市民對遊行爭取的議題認受性較以往弱,未能夠聚集足夠的政治能量爭取修改《基本法》,所以政府不會採取相關行動。

延伸思考

1.為何「本土意識」得以興起?

A:「本土意識」指對自己所住之處有強烈歸屬感,並使我與別不同,因此具有排他性。本土意識冒起,是因為自身的價值觀受到外來文化衝擊,因此要走出來用行動作出聲明自身的獨特性。本土意識可追?自皇后碼頭抗爭和反高鐵運動,兩者發生皆因原本的文化生活不獲尊重。直至其後反國教,香港人開始思考身份認同,因為「香港人」形象具有文化優越感。

2.「本土派」抬頭對社會有何影響?

A:「本土派」意義上難以歸類,主流傳媒應用上多用以指涉政治光譜上靠近「港獨」的行動者。這種「本土派」與上述的社運人士在「本土意識」上的表達截然不同,他們認為捍?自己的文化身份必需透過獨立,而他們的形成對政制造成最大衝擊。港府並非獨立的政治個體,中央政府亦稱「一國兩制」應以「一國」為先。故此若這群青年人日後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將成為政府施政的極大阻力。

3.政府在後政改時代有何施政困難?

A:政府正面對一群不認同國家,從而不認同政府,所以會造成逢中必反的現象。每逢政府推出任何政策,必然會引來反對聲音。政制外的是遊行示威,以內的則是司法覆核。兩者皆會阻慢政策推行,政府需要花更多力氣施政,因而亦會增加社會成本。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