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院外洩病人資料屢見不鮮,私隱專員公署去年揭發醫管局外判的密件處理公司,兩度將載有病人身份證號碼、地址、電話號碼等個人資料的碳帶及病人預約回條棄置在粉嶺碎紙廠門外,涉及博愛醫院及聖母醫院至少十六名病人。
ID號碼已可作犯罪活動
此外,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一名急症室男醫生,去年大年初二當值後帶同大批病人資料回宿舍處理,期間到瀝源廣場購物,卻不慎遺失該批文件,涉及近百名病人私隱。同年,養和醫院一名五十歲男職員遺失了一個私人擁有無加密USB儲存媒體,內藏六十八名曾於該院診斷及轉介入放射部接受服務病人的個人資料。
有電腦專家坦言由於洩漏的資料齊全,故有價有市。F-Secure大中華區總監李力恒指出,黑市買賣個人資料盛行,不少人會收集大量個人資料出售,不法之徒獲得基本資料,如姓名及身份證號碼後,便可以冒充他人開設網上帳戶進行商業攻擊、購物、申請會籍及信用卡等網上活動。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屯門)資訊及通訊科技系系主任梁秉雄亦稱,在個人資料當中,以身份證號碼最重要,不法之徒可以因而獲得受害者的銀行戶口密碼、信用卡資料進行網上交易。他又指個人資料更有機會被利用作境外的非法活動,例如製作假護照及貸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