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增龍報道】七個青年紀錄片導演,花半年時間,走遍深水埗街角橋底,用鏡頭刻畫露宿者生活,更有導演為呈現其鮮為人知的一面,不惜「瞓身」拍攝數星期,「一齊瞓街代表投入佢哋(露宿者)嘅生活,你會發現佢哋並唔係衞生同治安問題,天橋底都有好嘅一面!」

深水埗通州街天橋底有大批露宿者聚集。

七名年輕導演早前聚首分享拍攝點滴。

「瞓街牧師」 林國璋

《橋底誌》片段

紀錄片均以人出發,拍攝露宿者與社區的人情小事。(影片截圖)

社署登記露宿者人數

期望佢哋發掘到橋底溫情一面,令公眾唔好負面標籤露宿者。

早前有大學調查顯示,香港現時露宿者人數超過一千四百人,比社會福利署統計的七百四十二人高接近一倍,官方數字被指嚴重低估現實情況。根據社署的統計,露宿者主要集中在舊樓林立的深水埗區及油尖旺區,分別佔已登記人數約五成及三成。

關注深水埗露宿者超過兩年,有「瞓街牧師」之稱的林國璋認為,露宿者在部分政府官員眼中,是環境衞生及治安問題,他半年前決定邀請多位年輕導演,來到有大批露宿者聚居的深水埗通州街行車天橋底,拍攝紀錄片《橋底誌》,「期望佢哋可以發掘到橋底溫情嘅一面,令公眾唔好只係負面標籤露宿者。」

80後導演徐智彥,為了切身體驗露宿者流落街頭的感受,半年前決定到橋底連續露宿一星期,但他後來發現,即使他露宿多久,也未必能完全體會露宿者的處境,「當時有一個露宿者講嘅說話令我好深刻,佢話:『你個袋仲有錢,你仲有屋企可以返。』」

縱然未能百分百感受露宿者生活,但徐智彥卻與他們建立良好關係,亦以鏡頭見證一名越南裔的露宿者,在病魔折磨下由昔日一名「越南大哥」,褪色成失去生存意志的病人。

同樣為了拍攝紀錄片而露宿街頭的楊建邦,在「瞓街」多日後,發覺自己可以一直義無反顧的露宿,原因是自己不想回家,於是他的鏡頭,馬上對準一對剛加入「瞓街」行列的露宿者,在拍攝過程中,他問及很多關於家庭的問題,並反問自己,「到底露宿者係唔係真的無家可歸?即使有屋住嘅人,會唔會係有屋住嘅露宿者?」

今次參與拍攝的七名年輕導演,均為藝術團體「采風電影」的學生,他們去年曾拍攝紀錄片《長洲誌》,記錄長洲的風土人情。今次拍攝的《橋底誌》,擬於本月十九日晚上,在他們的拍攝地點,深水埗通州街行車天橋底進行露天公映。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