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餐即係常餐、常餐即係A餐、A餐即係B餐、B餐即係特餐。這個當年流行一時的爛Gag,潛台辭就是無選擇,拿來形容當前的政改角力,可謂十分貼切,尤其是近日冷風勁吹,由反對派到建制派都異口同聲唱淡政改前景,不是說街頭見便是一七年政制將原地踏步,事態真的如斯悲觀?
說實在的,反對派講狼來了,可以視為策略需要,沒理由政改諮詢剛啟動,已經展現「有商有量」的「善意」,自減議價籌碼,失去鮮明抗爭目標,支持者將會一哄而散,開天索價,擺出寸步不讓的強硬姿態,才有機會摸到北京的政改底線;反而建制派中人口氣也充滿無力感才令人訝異,連言論被視為對北京有影響力的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也認為,由於各方計算太多,現在距政改達成共識仍然相當遙遠,不感到樂觀,又強調即使一七年普選方法未必最理想,日後仍可不斷改善,各方應放下不必要的堅持,踏出第一步。
以梁愛詩的身份,直指政改前景不樂觀,可供掂量的分量自是不同,未嘗不可以視為向反對派示警、不讓步政改將面臨破局的訊息,但她再次強調一七年政改只是第一步,暗示今次政改不是一步到位式的零和遊戲,應該爭取「有幾多袋幾多」,反對派又是否聽得入耳?事實上,去年政改爭拗浮現之初,反對派也有人提出類似觀點,只是如此「政治不正確」,自然難逃被圍剿的命運。隨着反對派愈走愈激,叫價愈來愈脫離現實,政改吹起凛冽寒風,反對派內又會否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有勇氣舊事重提,創造迴旋空間呢?
政圈中人認為,反對派與建制派競相唱淡政改前景,其實等於進行期望管理,在瀕臨破局的陰影籠罩之下,各方都要思考齊齊做輸家的政治後果,「被迫」調整立場向中間靠攏,接下來就要看主流民意取向,寧願政改原地踏步,一七年一無所有,還是先落實一個不完美的政改方案,可以說,政改前路崎嶇,但現階段也毋須過於悲觀。
風信子